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充分发挥中华诗词的诗教传统。李捷委员认为,中华民族很早就有诗教传统,从启蒙教育开始就让孩子背诗,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作为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它强调人品修养,强调诗的教化功能,正如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诗教”对中国人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培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关关雎鸠”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北风吹雁雪纷纷”,从“黄昏饮马傍交河”到“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歌诉说人生悲喜,描摹四时变幻,吟咏英雄气儿女情,呈现一种抽象而真实的独特艺术魅力,濡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然而置之今日,诗歌的地位显得有些悲凉。先看学龄前教育,家长对思维、英语等实用性强的科目乐此不疲,至于开发智力、培养情趣方面也偏重选择围棋、美术、乐器一类,大多数家长把一些简单的诗歌和儿歌的功能一体化,仅作为“逗孩子说话”的语言教育。当然这也与70、80后家长本身就不具备诗学审美有关。
再看学校教育。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谈,课本里的诗歌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入选,但在其他方面的美学水平是不足的,不仅不易朗朗上口,还难以直观理解,加上不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强制背诵、考试默写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反倒是配套语文读本里的一些诗能引起兴趣,过口三两遍也就记住了,比背诵课文十遍八遍快得多。
最后看学生每天接触文化环境。不尊重历史的雷人古装剧,粗制滥造的低俗民国剧,颠覆三观的现代剧,还有各种类型的媚俗娱乐、选秀节目,让学生如何选择?前一段偶然看到一个《中华好诗词》还算不错,虽然添加的明星和娱乐元素有些拉低了诗词应有的文化品位,不过知识性和趣味性仍值得肯定。然而无法确定的是,一档借诗词发力的娱乐节目能够多大程度唤起观众的诵读热忱?
眼下重提“诗教”,确实犹如烈日下徒步沙漠时远眺到一汪清泉,要怎样才能够靠近水源,一品甘甜,沁润心肺?希望不是海市蜃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