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陈科含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之间是供需双方没有找到契合点。
陈代表的分析很对。提及大学生就业难,总是有人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高校盲目扩招。可我们国家的大学生真的是太多了吗?按照官方数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徘徊在25%左右,与美国高达70%的毛入学率相去甚远。按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我们的大学生还远远说不上太多。大学生就业难,很大原因是供需双方需求错位。这种错位不仅体现在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也体现在我国产业结构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和就业密切相关。由于占据国际产业分工的高地,重视技术研发,美国不仅能够消化本土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每年还从世界各地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而各行各业中,包括研发设计等在内的服务业是各国吸纳就业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多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2—3倍。
反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汗水伴随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洒遍了世界,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和腾飞的经济,也带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核心技术靠买、企业研发热情不够的局面仍然没有完全改变,而愿意把资金人力花在未来技术储备上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高职生的走俏,说明传统制造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依然强大,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仍然是市场中“香饽饽”,而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边是制造工人用工荒、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这从两个侧面印证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难题:“供”不到点子上,“需”没挖出来。换句话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大学生太多让企业“吃撑了”,而是我们企业的消化能力出了问题,由于创新能力薄弱,只能消化“标准粉”,源源不断送来的却是“饺子粉”。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为大学生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曾有人力资源专家测算,如果我国服务业比重每年上升1%,那么5年内将为超过20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非常广阔的空间。只有加强技术研发,加快制造业本身的升级转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才会产生更多研发、设计、管理、营销等工作岗位,这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之道,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