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莉教授在实验室 |
任俊莉教授与她的学生们参加国际会议合影 |
可以如汪洋壮阔,可以如溪流缠绵,可以如湖泊沉静,也可以在岩石的缝隙里寻一条出路,水是最随遇而安的,无论遇到什么,它总是能调整成适合的状态自然而然地流淌。
任俊莉就是这样水一般的女子。从山东轻工业学院学生到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她还不算长的科研生涯中一直印刻着四个字——顺其自然。
心无旁骛,自然流淌
任俊莉从没打算把自己定位为女强人,或者说,她一路而来的选择恰恰是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女性思维。
说到女孩的理想职业,天下父母心中名列前茅的肯定少不了医生。很多年前,这也是任俊莉的向往。然而,一纸“调剂”却将她分到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惊讶之余,任俊莉选择了接受。大三时,她和很多女孩一样开始准备考研,并在2001年9月如愿加入自己所崇拜的导师——邱化玉教授门下。
“邱老师当时的工厂项目比较多,但觉得女孩子比较适合偏基础的研究,所以我的课题是研究如何将皮革制造过程中的废料——胶原蛋白应用于造纸。”三年后,她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师从我国著名农林业生物质化学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润仓博士。
孙润仓教授很早就瞄准了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利用,从1996年开始从事秸秆分离研究。“这个领域当时在国内并不是热门方向,是孙老师带我入门的。”说到此处,任俊莉依然充满感激,“一路走过来,我是个比较听老师话的学生。因为他们通常是从科研发展的大局来看问题的,无形中就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为后来的工作做了铺垫。”
“蔗渣和麦草半纤维素的分离、改性及其应用”,这是任俊莉的博士论文。
为何会选半纤维素呢?“半纤维素在自然界的含量十分丰富,在植物纤维中的含量占1/4—1/3,仅次于纤维素的含量。不仅如此,它还有着独特的化学结构,较高的环保价值,在造纸、食品包装、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被公认为是制备环保材料的理想材料。”任俊莉被半纤维素的魅力所折服,同时,出身于造纸专业的她也希望能够将其作为造纸助剂应用于造纸中,使有着千年历史的造纸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入更环保的特性。
几年的研究下来,她深刻认识到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能源、生物质基材料和化学品,以补充或逐步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已经成为目前资源转化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将推动现有的庞大的化石基工业体系向生物质工业体系的良性转变。而研究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制备环保吸附材料对农林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化道路。2007年博士毕业后,她继续留校从事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分离及高附加值半纤维素基产品制备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希望能够踏踏实实地在该领域做出些眉目。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老师对我的期望。”任俊莉说。“听话”的她其实并没有什么野心。她只是心无杂念地做研究,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也不会因为没得到而颓丧。忆及初衷,她说这只是一个女孩子单纯的想法,“尽力之后,顺其自然”。
刚柔相济,水滴石穿
“半纤维素组分清洁高效分离→建立转化平台→定向合成多元化产品”,任俊莉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楚。
从攻读博士学位起,她逐渐明确地针对半纤维素的分离及其定向转化为功能材料和重要的平台化合物——糠醛进行深入研究,将蔗渣、麦草秸秆、玉米秸秆、黄竹等原料分离出半纤维素,然后依据半纤维素的构效关系,构建系列环保型功能材料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她创立了机械预处理和化学法相结合的高效分离半纤维素新技术,阐明了半纤维素性质随结构的变化规律,创建了半纤维素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为半纤维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另外,她从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出发,成功制备的高附加值半纤维素基化学品也颇令人称道。
“我做半纤维素,从分离到转化无一离开制浆造纸专业、化学化工专业、材料专业及食品科学等。”任俊莉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研究者也需要从不同的学科中去挖掘与自身学科背景相关联的灵感。“我现在的重点在于木质纤维催化预处理制备重要平台化合物和半纤维素复合膜材料的构建。”
不知不觉间,任俊莉已经悄然在SCI收录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65篇,在SCI被他人引用500多次,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38篇(含录用,发表在本专业国际顶级期刊JCR一区7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2篇,大于2.0的25篇);参与撰写国际上第一部秸秆化学及高值化利用的英文专著Cereal Straw as a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 Biomaterials and Biofuels1部,以及有关生物质半纤维素转化的中英文专著4部;被授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水滴而石穿,2012年,她的努力终于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不仅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还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首届)、华南理工大学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优秀青年学者(首批)等人才项目资助。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至柔则至刚,对于日后科研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任俊莉心里已有所准备,她现在要做的只是把握住机会,沉着以对,至于未来,就交付给今后的每一天。
有容乃大,静水流深
到华南理工大学十年,任俊莉完成了从学生到学者,从女孩到母亲的转身。这里,记录着她的风华正茂,也见证着她的成长成熟。
“做项目不仅是在实验室,还要申报、写结题报告、报奖等等。一个项目往往是一个集体的成果,有着自己的流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熟悉了这些工作。”任俊莉明白,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包含了导师们的不少心血。而当成为一位师者,她也愿意将这些经验传递下去。
“带硕士生的话,要求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帮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指导他们实验。尤其学生卡在一个坎儿上迈不过去的时候,就要和他们一起观察实验现象、反复总结,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任俊莉解释说这并非是溺爱,“因为本科时学生基本不会涉及到写文章、数据处理以及与课题相关的辅助软件,一开始可能要从头到尾手把手去教。慢慢过了一年或者一年半,就要引导他们独立完成,力争到他们毕业时在独立性和创新性上都有所成长,能够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
近来,她协助孙润仓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两名,独立指导硕士生五名。在与这些80后、90后的相处过程中,她充分发挥了一位女性导师的细致与体贴,除了在科研方面及时跟踪外,还十分注意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有时学生为了一个课题达不到预期效果沮丧,她也总能递出自己的正能量。“我们之间相差几乎一旬,在人生观等很多方面都有些差异,沟通就很重要。其实他们的领悟能力特别好,跟他们在一起会觉得充满活力。”
提到学生,任俊莉的语气也轻盈许多。从博士起,她所做的工作均与半纤维素相关,形成了独特的任氏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深入地去钻研,也容易搭建更完整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招来了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要用项目去培养他们,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放开脚步去做事。”
至于将来,任俊莉希望能在基础理论研究扎实之后走向工业化。“以前,咱们的造纸厂把半纤维素基本上都废弃掉了,近几年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有工厂来找我做半纤维素的分离纯化,我也通过一些小办法帮他们解决了。但是这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很远。”她强调说,“做研究要想面面俱到有时候是不可能的,只能先兼顾一两个,逐步来完善。我在前期的基础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环保和高效,要真正工业化更重要的却是成本。”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为此做准备,现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件(授权6件)。她所设计制备的系列新型半纤维素基功能材料,不仅具备高效性,同时具有与市售商品相匹配的应用价值,为实现半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有效途径。目前,她正与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泰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新型半纤维素基医用吸附材料,通过合作研究,力争将半纤维素功能材料推向产业化。
她想做的事情实在很多,不过却从未忘却过骨子里的女性自觉。即使再难兼顾,她也会抽出尽量多的时间去经营家庭、陪伴孩子。只有这样,她的人生才会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