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3日 星期四
选准森林资源建设路径
——林业专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随思录(上)
本报记者 范 建

    中林联林业智库汇集的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院近百名专家,近日聚会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回顾我国森林资源建设的历程,审视森林资源建设的现状,本着求真务实、转变作风的精神,就我国森林资源建设的一些主要问题,达成《我国森林资源建设关键问题的木兰共识》。专家们试图吸收国内外森林资源建设的教益、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就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明确资源建设路径

    专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二三十年,我国林业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模式。但是它们的森林资源辽阔,皆伐后能够靠自然恢复接续下一个采伐期。按照这样的模式,我国东北的资源必定很快断档。虽然当初学习前苏联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但显然前苏联的林业发展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专家回顾了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森林资源利用理念,林业专家也做了很多探索。但由于当时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采伐方式不可能做到永续利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发明了“采育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其资源实现了三个“三千万”(原有立木蓄积三千万,采出原木三千万,目前仍有立木三千多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关注森林培育的巨大潜力。

    哈尔滨市林业局,在全国天然林保护倾向于绝对化之时,按照自己对森林的解读,开展了森林“近自然经营”的试验。这个案例,仅用十余年时间,就在一万公顷退化林地上,获得了立木生长量由每年每公顷2.3立方米提高到6.2立方米、平均公顷蓄积量达到136立方米(全国平均为86立方米,世界平均为114立方米)的效果,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重现生机,职工和周边农民无不受益。这是一个通过积极经营保护天然林的案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有划时代意义。问题是,这个保护政策后来出现了“一封了之”的倾向,导致在一个时期内排斥了森林经营,甚至影响了对于森林经营人才的培养。

    回顾我国森林资源建设的历程,成就很大,道路曲折。一些政策推崇人力,导致了森林的绝对人工化;一些政策又推崇自然力,导致了森林的绝对天然化,给人的印象是没有遵循一个稳定发展的基调。这在森林恢复成功的国家是一大忌讳,在他们那里,大家都要为着同一个为期几十年的森林经营计划持续地努力。

    向质量发展转轨

    专家说,很多例子说明,需要系统地反思林业政策以及林业政策的形成机制,尤其是目前向质量发展转轨的档口。

    森林恢复之路(我国讲森林资源建设)深奥、难测。原国家林业部部长雍文涛曾于20多年前指导研究过8个国家的林业发展教益。那时发现,德国曾于19世纪中叶开始,坚决、干脆地把先前发展造成的次生林大规模改造成了人工针叶纯林。但到20世纪中叶,却发现这个引以为自豪的成就竟是一个错误,于是又开始对这些纯林进行“近自然化”转变,这在德国被称为森林恢复的“第三阶段”。就在第三阶段,出现了“近自然育林”理论。法国早在德国人大规模“改造”次生林之初,就陷入了对次生林是“改造”(像德国那样砍除重造)还是“转变”(利用原有植被做基础逐步转变成优质乔林)的世纪之争。到20世纪中期,德国人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时,法国人窃喜自己因祸得福。

    专家指出,法国林学家19世纪提出的“模仿自然,加速发育”的育林原则,今天看来极有价值,这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现在欧洲林学统一在了“近自然育林”的轨道上。这个殊途同归是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世界林学大事件,而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解读它。

    专家说,我国正处于森林恢复的进程之中。前期以数量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森林恢复,有意无意地一半走了类似德国之路,就是发展了大量的人工纯林;一半是走了类似法国之路,就是形成了占全国森林总面积40%以上的低质天然次生林。专家指出,我们今后的森林资源建设大格局,是继续发展人工纯林和简单把森林扔给正、负能量都有的自然力,拟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大背景,寻求一条长远、稳健、高效的道路?这是我国林业界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林业专家指出,路走得对不对是关键。现在是抬头看路的档口,应参考中外历史教益,选准森林资源建设的路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