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周忠和:会让石头“说话”的人

    ■周三有约

    “我们经常在做梦的时候都会梦见发现化石”,49岁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提起那些“会说话”的石头总是那么神采奕奕。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不久之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名单,是仅有的6名杰出人才之一。

    周忠和是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他起步研究的却是古鱼类化石,之所以从古鱼类化石转向古鸟类化石的研究,他说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90年,他与两位同事在野外发掘时发现了长江白鲟祖先的鱼类化石。之后,他一个人又回到发现地点希望能有更多收获,结果没找到更多鱼类化石,反而找到了两块鸟的化石。后来证明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类似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距今1.2亿年左右的鸟类化石,其中一件被命名为“华夏鸟”。当时,这一时期的鸟类化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稀少, 这个意外发现改变了周忠和的学术命运,让他弃“鱼”从“鸟”,转向中生代古鸟类的研究。

    从周忠和的履历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意外”使得他的科研顺风顺水,踩准了每一个发展节奏:1999年留学归来之后,先是获得了中科院“百人计划”这第一桶金,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起担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他说:“中国有最好的化石资源,我们又赶上了好时候。”他觉得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他找到了最好的舞台,成就了他这段黄金研究时段。

    在周忠和自己看来,自己并不聪明,取得这些成绩机遇很重要,勤奋更是必须的,“要有坐冷板凳和把板凳坐坏的决心”。而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除了扎实的基础,还需要挑战权威的勇气。

    “我自己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我更看重的是团队的荣誉,团队里其他人有的比我更突出。”周忠和说。他带领的古脊椎所研究团队,致力于“热河生物群”及相关陆相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原创性成果,许多成果被国内外的权威教科书采用,多次入选国内外评选的年度科技重大进展或新闻。

    从江苏农村奋斗出来的周忠和,一直以勤奋刻苦自勉,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说在这一点上“没有给弟妹树立‘坏榜样’”。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希望他们了解国情和历史,坚守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把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只要你有信心和勇气,同时不要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总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的。”

    每天与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周忠和从不觉得枯燥。“这些化石会‘说话’,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告诉我们地球生物的演化历史、地球环境的变化——当然能获得信息的多少则取决于研究者的水平和技术手段。” “可以说我们古生物学家是在撰写几十亿年的生命史书。”周忠和说,这份工作让他觉得“非常享受”。(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