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下走到台上,只有短短几分钟,但他为之付出了十五年……
2014年1月10日,贾建平手捧荣誉证书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1999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的他,远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并获得英联邦执业医师执照和副教授职称。
1999年,他重返祖国,面对刚刚起步的神经病临床科研领域,挑起了建设我国神经学科的重担。
治的不仅是病,更是社会问题
一个阳光充足的上午,记者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拜访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神经内科专家——宣武医院神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贾建平教授。
不巧贾教授正忙于临时会议。在与科室成员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得知他不仅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2010—2013),还担任过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2005—2013)——在我国同时兼任这两项职务的人凤毛麟角。
谈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科室人员自豪地说,该分会是在贾教授带领下组建的。针对我国长期缺乏统一的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标准、各地医师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他在仔细研究国外专科医师标准和培养模式后,撰写了《神经科医师培训标准和培养基地认证考核标准》。同时,为保障各神经科基地医师培养一致性,作为主编又编写了《中国神经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另外,分会定期派遣人员支援西部医疗建设工作,这大大推动了我国西部尤其边远地区神经内科事业的发展。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轻轻被推开,走进一位身着白褂面带微笑的医生。
得知记者来意,贾建平娓娓道出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痴呆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贾建平说,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目前我国患有老年痴呆的人群高达900万,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近37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患病群体,在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的当代,亟待引起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足够重视。”
自1996年至今,贾建平及团队在“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项目中已经完全建立了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纵向研究队列人群并构建了国内最大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
遗传是诱发老年痴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项目开展的15年间,贾建平对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及轻度认知障碍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面做了重点研究,此项目明确了中国人群AD相关的易感/致病基因及重要蛋白功能,为AD的遗传学机制和针对性药物研发提供了依据,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家族性AD在早老素1(PS1)基因上的两个突变位点:V97L和A136G。对此,贾建平意味深长地说:“只有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才能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其科研团队还系统地研究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在明确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及其亚型认知损害特征的基础上,编制出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评估量表,还对国际通用的多个量表开展了针对中国人群的临床应用研究,建立了中国老年人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MOCA)常模。
此外,围绕诊断贾建平主持制定了中国首个《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此指南不仅规范了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空白,引领国内老年痴呆治疗领域的发展。在治疗药物的研制方面,他们独辟蹊径,采用中医多靶点治疗策略自行研制出两种新药复方参乌胶囊和泰思胶囊。这两种新药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个重要环节上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和调节作用。
领奖台下的新起点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奖励,贾建平一再强调,这份荣誉属于团队和单位。在他看来,这仅仅是个起点,也是继续攀行的台阶。
“我认为这个奖的贡献主要在于它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广泛关注老年痴呆的信号,用来提示大家应该认真对待这种疾病。”因为,全国约有1.5亿到2亿的老龄人口,而老年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占据2000—3000万,其中每位患者需要2—3人轮番照料,这势必会增加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负担。
当谈及今后的工作,贾建平表示任重而道远。“我们同加拿大的同行合作展开了一项旨在研究家族性AD临床前期的研究,建立了家族性AD网站(https://www.chinacoast.org/zh-cn/cfan/),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家族性AD家系,对携带突变基因但还没有患病的亲属进行干预以防止或延缓其发病,这是继美国之后的全世界第二个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网站。”据贾教授介绍,该网站不仅面对参研医院,也会对全社会开放,欢迎社会上的AD患者通过网站进行专家咨询。网站的建立将会对家族性AD家庭中没有患病的成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贾建平还呼吁社会乃至政府积极追踪具有家族性AD病基因突变的人群。
另外,贾建平教授告诉记者,他们也正在从事着“中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研究,这项工作的第一期已经开始,GWAS对于揭示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规律以及发现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变异将产生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从事血液、脑脊液和尿液中新的AD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力求从轻微乃至没有征兆时就能够检查出患者所得的病症。”贾建平说。
认真态度带来世界性发现
从医数十载,每每看见患者及其家庭饱受疾病的折磨,贾建平心中总是五味杂陈。这感情来自于对生命凋零的悲悯,也来自于对才华逝去的叹息。
“医学的科研要为临床服务,要着眼于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否则就没有生命力。”近年来,贾建平带领科室率先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记忆门诊,成功收治了许多全国各地的记忆障碍患者。贾建平带领科室成员在吸收国际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探索并制定出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诊断流程。其科室还引进了两位神经心理评定师,辅助整个诊断过程。
现如今,贾建平已经为国内神经病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当回忆起当年的留学生活,他总会说早年的留学生涯锻炼了他,并使他学会了以系统的思维从事研究工作。
贾建平对临床技术精益求精,因勤于思考,他凝练出很多独到体验。他经常在神经科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等多种场合上,强调医生要具备透过复杂症状看到内在疾病本质的诊断能力,并要养成带着研究的态度看病的习惯。
正是这种态度使得贾教授常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他曾在出诊时见到一个患有AD的患者,经过对病史的详细询问,发现患者的姐姐和妹妹都因为相同症状在重庆住院。这引起了贾建平的思考,于是派人到重庆走访情况,发现患者家里老少5代180多人中每一代里都有人患病,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完整的家系。正是通过对这个家系的研究,贾建平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的V97L基因突变。他说“临床是根本,科研是后劲”,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提高临床水平,推动医学发展。
15年磨一剑,贾建平虽未感惊喜,却受到极大鼓舞。借助此次获奖“东风”,他和他的团队,正朝着把“老年痴呆和认知疾病做到世界顶尖”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