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疫苗接种不能因噎废食
尹传红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考验”,还有诸如转基因这样的安全“不确定性”困惑,公众的“安全”神经似乎已变得愈发敏感、脆弱。这不,岁末年初,显见疫苗恐慌又来了。

    这边厢,官方刚刚通报:2013年12月13日至31日期间,各地报告的17个接种深圳康泰产乙肝疫苗后死亡的病例,死因各不相同,明确或初步判断,与其接种疫苗无关。那边厢,10省份的免疫规划内疫苗接种率应急监测显示,最近1个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左右,其他疫苗的接种率则平均下滑15%。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权威机构围绕此次“疑似乙肝疫苗致死”事件所做的一个调查表明:有将近30%的家长对预防接种产生了犹豫的心理,另外有20%左右的家长不想带孩子去接种疫苗。已有专家对此表示忧虑:如果上述状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在一些地区出现免疫规划疫苗所针对的传染病流行,也不排除出现(疫情)暴发可能。特别是,公众对国产疫苗质量失去信心,不去接种疫苗,会导致几代人努力建立起的人群免疫屏障“失守”。

    应该看到,疫苗和其他药物一样,不能排除其副作用和意外风险;接种不良反应,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不过,总体来看,疫苗的不良反应终究属于小概率事件(虽然对于不幸降临的家庭来说,即便百万分之一的概率那也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和伤痛),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何况也要看到,面对基数庞大的接种人群以及复杂的产业链条,判断一种疫苗跟疾病或死亡是否存在关联,除了时间上的关联之外,还要考虑生物学合理性、关联特异性、关联强度、关联一致性等等因素。

    其实,近年来,由于误解、误读和反应过度等所导致的疫苗恐慌事件在国外也时有发生,甚至引发过公共健康安全危机。例如,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加大了儿童患孤独症(自闭症)几率的说法,在欧美国家一度就弄得人心惶惶,事后证明这完全是掺杂了研究者私利和存在欺骗行为的无稽之谈。

    而公众大面积地抵制疫苗接种所引发的风险,不幸在国外已有事实验证: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随后此疫苗在该国的接种率从81%大幅降至31%,结果导致发病率上升200倍,暴发百日咳疫情。

    这充分说明,低接种率情形的出现将导致群体免疫难以实现(因为留在人群中的疾病潜伏者将越多),并且会提高其他儿童感染该疾病的概率,进而对整个人群及后代造成有害的结果。没有什么比儿童疫苗的接种更能体现个人选择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了。

    我们主张理性对待疫苗接种,但也期望有关部门今后在面向公众解释疫苗事件时不要失之简单——只是撇清“和疫苗无关”,其诸多相关问题并无涉及(例如:为什么疫苗致命案例大多出现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什么“偶合死亡”如此集中地发生在一个疫苗品牌上?),以致公众阴影未除,还留下更多的疑虑和不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