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让主持人好好说话
杨 雪
图/CFP

    继“限娱令”、“限广令”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度出手,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一道“限语言令”马上引发了两极化讨论,反对的人数居多,重点探讨了方言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支持者则认为新令可以屏蔽泛滥的“港台腔”和乱蹦英文单词现象。看似不存在对立面的观点在此起了冲突,大概由于大家对新令的解读角度不同。

    关于方言节目,本无可厚非。方言代表了地域文化,传承千年,有的词句还保留着古语的用法,有的表达还包含着典故,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还能建构一个地区人们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例如一些地方台的方言节目亲民接地气,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没有理由受限。“限方言令”中所说的“节目特殊需要”应该指的是这些。

    至于“港台腔”和英文单词,就真真正正应该受限。明明是北方大陆土生土长的妞儿和爷们儿,非要把舌头捋直了喷港台味儿;明明是一天洋墨水也没喝过的土鳖,非要往外蹦蹩脚的英文单词,简直扰乱电视语言环境,让人反感。

    上述两种情况总体好区分,不受影响的节目可以继续,该限制的语言表达要禁止。但是,当普通话和方言有了交集,“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就显得不易界定。有的主持人自带的口音已形成主持特色,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的节目因为主持人对方言的借用而取得了不错的喜剧效果,与纯方言节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和节目该如何自处?

    电视节目的根本属性还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得益彰。如果电视节目形态能够被广泛接受且无伤大雅,那便代表了大众的一种文化选择。顺应了一个时代的产物,会有自己的生存淘汰之道,本不应受到太多限制。不过,对已经遭到公众普遍反感的“怪腔怪调”发红牌,倒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限制——辅助性加速“净化空气”。

    说到底,不管是方言、普通话,还是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广电总局这道“限语言令”的真谛,应该在于让主持人做真实的自己,好好说话。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