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
邵逸夫留下的不仅是逸夫楼
文·吴佳珅

    ■教育时评 

    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尽管如此高龄辞世,却依然有包括莘莘学子在内的无数人为之缅怀叹息。

    在邵逸夫先生传奇的一生中,除了在电影事业和商业成就方面的辉煌,还有在教育公益事业方面的可圈可点。

    自20世纪80年代起,邵逸夫每年平均拿出1亿多元支持内地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助的内地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对于无数受惠于“邵式捐赠”的学子来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的逸夫楼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集体记忆。逸夫楼不仅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更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符号。

    1月7日当天,无数人在网络上深情悼念邵先生,人们自发拍下逸夫楼并签到。在网络地图上,密密麻麻数万座遍布各地的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馆被点亮,这比任何文字更有力量,见证了邵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关怀。

    此外,被誉为21世纪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对于表彰一流科研人员,助力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应该可以说,邵氏捐赠教育的运作规范、鲜有争议。他的赠款项目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方式,在内地三十多个省市的大中小学、职校兴建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在内的各类教学设施。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给如今乱象频出的捐赠丑闻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几十年里,邵逸夫千金散尽捐助国内各项公益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这正如他所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迄今为止,邵逸夫先生已向内地教育捐款近47.5亿港币,项目6013个。或许,正是由于这张表现不菲的成绩单,使他在中外教育捐资助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也大抵基于此,人们对他的深切缅怀不同于其他富商。

    尽管邵逸夫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他的慈善之心的光芒会一直映照着社会文明。在他的身后,留下的不仅仅是逸夫楼,还有基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个体对于教育事业的无私捐助。与二十年前相比,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尽管已有不小的改观,然而问题并不少。对于教育事业的改进,像邵逸夫这样的慈善人士已经将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但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较个人捐赠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能够形成一股解决教育问题的合力,以及教育相关部门回归教育本位效能的勇气。或许惟其如此,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合理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