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国铁建铁四院总体设计的厦门至深圳铁路通车运营,不仅补齐了东南沿海快速铁路通道的最后一段,而且也完成了我国“四纵”高铁网的收官之作。
厦深铁路运营长度513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途经福建省厦门、漳州和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和深圳等沿海两省八市,近期设站19座。它不仅将厦门、汕头、深圳三个经济特区和其他铁路干线串联成网,而且将长三角、海西、珠三角三大区域经济板块联成一体。
沿海铁路“组团”晒实力
作为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的最后“一纵”,沿海铁路大通道厦门以北之杭甬段、甬台温段、温福段、福厦段等均已建成运营,时速可达200公里及以上。厦门至深圳间虽已有漳龙铁路相连,但该通路为单线,技术标准低、运输能力小,客车旅行速度低,远远不能达到大能力、快速铁路干线的要求。
“厦深铁路通车,不仅使宁波到深圳的沿海快速通道一气呵成” ,铁四院厦深铁路分管副总工程师吕国金介绍:“而且将与内陆路网相连的所有末梢尽头式铁路联系贯通,沿海铁路的网络效应将充分发挥。”
建院60年来,铁四院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设计建成了萧甬、金温、外福、漳泉、鹰厦、广梅汕、广深等铁路,实现了沿海与内陆客货交流的方便快捷,但沿海城市和港口,却没有高标准、大能力的铁路干线。且东南沿海地区铁路多为国家铁路网的末梢尽头,无法形成相互贯通的铁路网络。铁四院总体设计的厦深铁路,串起整个沿海铁路大通道,像一根主心骨,将与内陆路网相连的全部末梢尽头式铁路联系贯通,交织成网,东南沿海铁路得以“组团”晒实力。
矫正沿线经济发展“哑铃”形态
厦深铁路经过的厦门、漳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等8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发展水平不均,厦门、深圳两头强,其他城市明显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给力,是造成“哑铃”形态的主要因素。
主要公路324国道基本“超饱和”,即有的广梅汕、梅坎铁路,技术标准低、能力小,同时沿线大中小港口密布,但与各港口配套的集疏运系统滞后,制约了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铁四院厦深铁路设计总体负责人陈颢说:“深铁路不仅结束了沿线漳浦、云霄、诏安、饶平、普宁、陆丰、汕尾、惠东等8个县市不通铁路的历史,而且以其快速、安全、舒适、准点、大能力等众多特点,将对沿线客货流产生强大吸引力。”
可以预见,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结构的不断完善,厦深铁路沿线的港口辐射能力以及沿海港口间的联系都将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均衡快速发展将不再是纸上蓝图。
打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工程
作为撬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厦深铁路不仅是“黄金走廊”,还要在设计施工中贯彻节地环保的理念,成为推动粤东地区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通道”。
厦深铁路全线建有桥梁159座、隧道71座,桥隧比重为67%。其中,惠州南站至深圳北站间基本通过桥隧相连。深圳坪山站全部配套设施都建在高架桥上,大大节省了建设用地。
揭阳市境内的黄金水道榕江江面上,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桥横亘眼前,巨大高耸的桥墩自南向北连成一线,架起榕江特大桥的引桥桥面;离江面40多米的高空中,一座“M”形钢桁梁柔性拱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榕江两岸,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跨”、潮汕地区新的地标性建筑——厦深铁路榕江特大桥。
铁四院桥梁处工程师张杰介绍,榕江特大桥是厦深铁路全线建设中的亮点、难点。大桥全长近8公里,主桥采用连续两个跨度220米的钢桁梁柔性拱新技术,主跨跨度在我国同类桥梁中居第一;主桥水面至拱顶的高度达100米。也就是说,当大桥水面至拱顶高度涨潮到最高水位103.5米时,两跨220米的超大跨度也能保证上下水航行的万吨级货轮顺利通航。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桥工程后面,是铁四院桥梁设计师们对其环境特点、跨度水平、结构形式、工艺水平、景观效果等方面的理解与探索,是对大跨度桥梁与高速行车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跨越。
榕江特大桥处于台风高发区,地震基本烈度Ⅷ度,且处于入海口,通航万吨级海轮,建设条件较为恶劣。围绕抗震性能、桥墩防撞措施、风—车—桥耦合动力响应等方面,铁四院开展了8个子课题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各项设计参数,优化了施工工艺,为榕江桥主桥实现跨度、钢桥面系、整体节点工艺等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1993年京沪高铁徐沪段设计研究起步,到2009年率先设计建成京广高铁武广段,再到2013年总体设计的东南沿海铁路之杭甬段、厦深段先后建成,铁四院主体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四纵”高铁网的渐次成形,并以巨大的蕴力推动着中国区域竞合与发展的大势。
截至201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一万公里,其中铁四院设计建成的高铁里程达5530公里,占中国投入运营高铁的一半以上,成为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