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落月”之后路还长
王晓松

    “玉兔”软着陆在“广寒宫”,掌声响起,同时也伴随着一声质疑:“登月有什么用?”。确实,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面临着太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尤其是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现实,更是使得这些问题凸显。但是,一味地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高科技对立起来也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首先,高科技发展本身对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有着很大的益处。比如,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并推行了阿波罗计划,这个计划每年的投资约相当于当时国家经济总量的2%至2.5%,但是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5,我们今天已经屡见不鲜的互联网、核磁共振、激光通讯、液晶电视和移动电话等,都是这个工程所带来的副产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2年的《衍生技术报告》也显示,在21世纪头11年,NASA航天技术衍生出来的民用产品,已经挽救了444000个生命,创造了14000个就业机会,直接经济收入50亿美元,节省的成本高达62亿美元。

    其次,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一些科技重大工程的成功会带来对全体国民精神的提振,激发起全体国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团结努力的信心。科技重大工程的成功往往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彰显,这种成果所带来的效果,不单单是使其他国家对一个国家实力给予认可,而且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能增加本国民众的荣誉感。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比前苏联提前实现登月,无异于给当时的美国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而挫败的前苏联国民也据此在心底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两个大国的命运恰恰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走向了两个迥然不同的方向。中国这次成功地在月面实现探测器软着陆,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落月成功不仅仅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乃至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激发起了全体民众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这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显然具有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尽管落月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次华丽跳跃。但在赞誉与自豪感蓬勃涌现的同时,也要看到,跨出一大步不代表征程的终结,落月之后中国科技发展要迈的坎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这次落月与以往相比在技术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却没有改变这类行动的非原创性。有人讲我们这次落月只试了三次就成功了,但是如果没有30多年前美苏的数十次失败,这也是很难实现的。对于一个科技强国而言,标志性的东西显然是那些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成果。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高端科技成果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在向现实产业转化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高端科技对产业的引领作用还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单就航天产业本身来看,中国的技术成果大多还是集成的结果,而把这些技术向其他产业进行扩散、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大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中国航天科技产业体制机制虽然和自身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尤其是和现在的市场化要求相比,其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用举国体制的模式来进军月球,但是能否运用好市场机制以科技创新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一个待破解的难题。

    我们可以把落月的成功看作是中国人跻身太空的一次跨越,但是要让中国科技发展真正跨出有影响的一大步,还必须重新回到我们的地球上来,让高高在上的科技接起“地气”。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