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假如“明天”来临
尹传红

    “‘二马’怒争移动之槽 腾讯阿里两巨头激战移动互联网”。新近出版的《南方周末》头版头条打出这样一个标题。文章说的是,马云和马化腾原本各走各道,在电商和移动IM领域各霸一方,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二马”不得不在手机上兵戎相见。

    无独有偶,刚刚摆上报摊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其封面文章聚焦的是“互联网焦虑”,内中谈到,为了避免被时代抛弃,一些大公司冒险进入未知的非舒适区,进行血淋淋的左右手互搏。焦虑随之而来。

    对企业之间经常开打的“价格战”早已麻木了的公众,想必都能意识到,这新一轮的“商战”,俨然不会停留在那种浅层次的竞争上了。再往深一点思考,恐怕都不能不对事关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生活形态等等,更多一份关切。

    已有人放出“狠话”说:未来10年,是中国商业领域大规模打劫的时代,所有大企业的“粮仓”都可能遭遇打劫!一旦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来不及变革的企业,必定遭遇前所未有的劫数!而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身处一个快速变化、起伏不定的世界,我们往往感受复杂、心潮难平。因为,关于未来的预言要么是希望的产物,要么是恐惧的流露。我们盼望变化却又害怕变化,因为,变化对许多人来讲意味着走进未知的世界,意味着牺牲熟悉的一切,意味着我们旧有的一切标准和习惯,以及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我们的生活方式,都要被某些在很大程度上闻所未闻的全新事物所取代。英语中所谓的“未来震撼”(future shock),就是指人们因担心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安情绪。

    不过,不管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真正地了解未来、把握未来。道理很简单:那些知道变化因何而起的人,可以更理智、更从容地规划并且保护好自己,避免由于无谓的抵抗而浪费精力;那些了解变化趋势的人,则能够适时抓住机会,得以在未来分一杯羹,而不是无奈地应对。

    趋势不等同于未来,而是现实过程的可能延伸。在所有的趋势后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而正是这些合理性引发了变化。三十多年前,当传统的“未来学”还专注于“大成就”时,在市场的大舞台上寻求验证的发展趋势预测就将目光转向了现实世界。阿尔温·托夫勒之《未来的冲击》,约翰·奈斯比特之《大趋势》,曾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影响,他们告诉我们:信息时代改变着一切事物,并将决定我们生活的若干个新方向。

    但是,仅仅根据“大趋势”或普遍的经验,我们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大多数观察家通常只关注那些达到“引爆点”的重大趋势,但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成功”的趋势要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潜在的影响,不一定非要达到那个引爆点不可;当大多数人“发现趋势”的时候,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势。

    美国学者马克·J.佩恩和E.金尼·扎莱纳在其著作《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中,以社会变革的视角挖掘各种“小趋势”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恰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最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察不到。而发现“小趋势”的一半乐趣恰恰在于“反直觉”。

    他们对“小趋势”的定义是:在美国3亿人口中,只要有1%(即300万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甚至在身体特征上相同或近似,从而构成了一个群体,且具有目前社会不能满足的共同需求,即是一种“小趋势”。这些与我们的直观相反的趋势,正在塑造着马上就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明天。事实上,个人选择的力量对宗教、政治、娱乐甚至战争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小”,或许就是新的“大”?对这些“小趋势”有所了解,无疑将彻底改变我们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自身处境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会有怎样的改变。

    置身这样的一个时代,假如“明天”来临,谁能只是做一个旁观者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