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11月18日—11月24日)

    本周焦点

    “冰立方”发现太阳系外中微子首个确凿证据

    在分析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冰立方(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收集的数据后,科学家发现了28个高能中微子,其能量都超过30万亿电子伏特。这是自1987年以来,科学家们首次捕获到来自太阳系外的中微子。

    过去一个世纪,宇宙射线的起源一直是困扰物理学界的几大谜团之一。但由于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轰击其他物质的原子时,会产生辐射和中微子,因此科学家试图通过寻找中微子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此次发现中微子确凿证据的意义,或许就是在20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时会说:那就是中微子天文学的开端。

    一周之“首”

    太阳系四兄弟的首张“合影”

    太阳系的行星图通常都是绘制而非拍摄出来的。但日前科学家们得到了一张由卡西尼号探测器从太空中拍到的土星自然色图像,它其实是由141张自然色照片叠合在一起的,包括了土星的几位卫星以及漂亮的土星环,更难能可贵的是,火星、金星以及我们的地球,均现身于这张照片里。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拿到太阳系这几位成员的“集体照”。

    “最”案现场

    室温下量子存储态最长纪录

    科学家刷新了量子存储的新世界纪录。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迈克·斯沃尔特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在室温下使脆弱的量子存储态维持了创纪录的39分钟,从而将此前在硅基系统中编码信息“量子比特”25秒的最长持续时间提高了近100倍,克服了超高速量子计算机研究的一大障碍,开启了量子信息在室温下实现真正长时存储的可能性。

    迄今数量最大的量子回路

    制造量子计算机的两个最大障碍是微小量子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可扩展性问题,而今悉尼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可扩展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激光制造出了可供量子计算机使用的“电路板”,在单个元件上聚集了迄今数量最大的量子回路,将此前14个的世界纪录刷新为10000个,提高了3个数量级。

    迄今最猛烈宇宙爆炸尚无法解释

    多国研究人员11月21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4篇论文称,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观测到迄今最亮的一个伽马射线暴,这也是人们观测到的最剧烈的一次宇宙爆炸。但让天文学家困惑的是,他们无法解释这次天文事件的发生。这个伽马射线暴给现有理论带来了新问题:其中观测到的高能光子的能量比主流模型预测的还要高,但其同时为解开伽马射线暴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周技术刷新

    依据纳什理论开发出新型3D制图技术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计算机科学家根据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理论开发出一种制作3D图像的新技术。该技术不但能更准确地还原现实物体的形状,在图像生成速度上也比目前常用的技术快上百倍。新技术有望让计算机模拟的人体器官模型更加逼真,从而更有效地为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单层锡原子材料室温下电导率达100%

    锡是一种普通材料,但在经由科学家特殊处理之后,可以成了比肩石墨烯的梦幻材料,有望打破计算机领域硅晶体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领导的新发现:一种由单层锡原子组成的复合材料,或许有望成为首个在计算机运行温度范围内导电效率达到100%的材料,代替硅制造速度更快耗能更低的计算机芯片。

    前沿探索

    “专家号”将为人类讲述火星大气的故事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1月18日发射了“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Maven,别名“专家号”),其将于2014年9月到达预定轨道,随后围绕火星对其上空的稀薄大气进行为期一个地球年的详细检查,并集中研究火星大气历史,大气怎样随时间而变化,又怎样影响了火星表面的演化和潜在的宜居可能性。

    奇观轶闻

    可肉眼直接观测的“世纪彗星”来临

    各地的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们正积极准备迎接很可能是这一个世纪以来“闯入”太阳系内侧轨道最亮的一颗彗星——ISON。其正在向近日点移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变得越来越亮,因而无需观测设备就能看到。预计它会于11月28日抵达近日点,用彗星之躯创造一幕引人入胜的宇宙奇观。而其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彗星冰核中,也保留着从太阳系诞生以来未遭污染的初始信息。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