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泰安市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保护研究所(下称土肥所)所长夏光利和他的同事们又一次在“中国领先”农业成果序列中添上了土肥所的名字。
“小麦玉米轻简高效施肥技术及应用”(简称小玉轻简项目)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简——其中包含的“玉米秸秆激发式还田技术”和“包膜缓控专用肥”“植物源药肥”并不是传统的高、精、尖技术代表,却接了农田的地气,管用、好使自不必说,成本低、易操作已经让项目在前期就拥有一大批农民“拥趸”。
“踏踏实实做肥料,坚持十年不容易”,11月16日是小玉轻简项目的大考之日,好在到场的中国农科院刘旭院士等农业界“大腕儿”评价甚高,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赵振东甚至搬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之作比对,“我认为一般的秸秆还田技术出苗不好,并不是那么容易干的,想当初我们在新疆搞过,难度很大。”
这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
将高精尖技术“傻瓜化”
从植物中提取出“无毒”肥料,杀虫效果还不错?
既是药也是肥,“植物源药肥”是小玉轻简项目的副产品之一。
“其药效成分来源于具有杀虫功能的植物或其提取物,营养成分来源于经无害化技术处理后的工农业、畜牧业生产废弃物。”夏光利已经拿到了这个副产品的发明专利,“它具有增产、杀虫、优质、改土、减污等多重功效,特别适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药肥虽然科技含量高,但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对农民来说,属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傻瓜技术”。
林林总总的农技推广方式,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文件,但时至今日,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仍将是一场攻坚战。科研院所的科研应该“顶天”,研制高精尖技术,更应该“立地”,将高精尖技术“傻瓜化”。在夏光利看来,这是小玉项目的优势,更是土肥所长期坚持的原则。
秸秆并不容易腐烂,传统还田技术面临的问题是秸秆腐烂慢,播种出苗率不高,土肥所一个简单的点子就是将秸秆中加入经过处理的鸡粪等绿色肥料,从而激活了秸秆中的有机质。“一亩地虽然增加了投入,但是产出可增4%,产出大于投入。”
这就是“玉米秸秆激发式还田技术”最简单的一笔账。秸秆并不容易腐烂,传统还田技术面临的问题是秸秆腐烂慢,播种出苗率不高,土肥所一个简单的点子就是将秸秆中加入经过处理的鸡粪等绿色肥料,从而激活了秸秆中的有机质。“一亩地虽然增加了投入,但是产出可增4%,产出大于投入。”
这就是“玉米秸秆激发式还田技术”最简单的一笔账。而项目中的“包膜缓控专用肥”也解决了高成本问题。
控释肥能够慢慢的释放肥效,但对成本最敏感的农民群体来说,每亩地动辄一百二三十元的成本还是较高。而“包膜缓控专用肥”则将传统的“立即见效”的速效肥按照一定的比例与缓控肥结合,从而制造出成本较低的兼具两者特征的混合肥料解决了缓控和成本问题。
“如果说速效肥每亩投入95元,产出680元的话,混合肥投入110元,则可以产出785元。”夏光利的这笔账表明,“包膜缓控专用肥”相当合算。
科研“工蜂”的困境与突破
基层科研院所科研能力有限,资源有限,在“上有省级、国家级强大科研队伍、下有需求”的夹缝中生存自然需要一番智慧。
“风里来、雨里去,吃苦是必须的;既定的时节干既定的活儿,寒来暑往,长线观察也是农业成果需要时间和实践积淀才能成功的原因,这都是农业科研的常态。”在农业科研系统中,地处基层的土肥所无疑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工蜂”,在夏光利看来,土肥所的突破须吃得下“委屈”,真正干好自己的事情。
别人不愿干的抢着去干,从“打零工”干起才是“工蜂”成长为行业领先者的感悟。夏光利还记着当初与省级、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结缘,“实际上,这种缘分是求来的,是干出来的。”“当初我们去寻求合作,人家并不乐意,因为你的平台毕竟是低,即使合作也是‘攀高枝’;但我们还必须走出这一步,因为一旦建立了关系,我们就有了更高的平台,这是突破困境和发展的基础。”
于是,用了四年时间,土肥所最终以“脏活、累活、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儿做起,从小项目干起”,最终用实干和诚意打动了对方,拿下了省级单位的合作。如今,这个所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了广泛合作。
也是这种“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劲头,让1958年建所的泰安土肥所成就了一个个“中国领先”:早在1978年,该所的生物分解磷矿粉技术为解决磷肥短缺提供了全新途径;秸秆栽培平菇技术攻克了秸秆难于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同时,首次提出作物“专用肥”,把复杂的配方施肥技术简单化,也是该所将高精尖技术“傻瓜化”的肇始。
人才是科研院所成长的根本,土肥所也是幸运的,因为与山东省农业科研的顶级高校——山东农业大学同处一个城市,得以将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入肌体。如今,包括博士、硕士、研究员在内的科研骨干成就了这个地级市研究所一个个项目上的突破。
近年来,该所已经拿下部省级项目14项,研发了小麦玉米节肥保水增效新技术、植物源药肥技术、控释氮肥替代技术等集成度高、适用性广的农业新技术10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植物源药肥、保水肥料等新型肥料产品13个,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建立成果示范基地2.5万亩,辐射带动200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