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桥梁国家”的转型与变革
尹传红

    地处欧亚交界,又被中东地区所覆盖;既是亚洲最靠近西方的国家,又是欧洲和西方最靠近东方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这片土地别样的风范与格局。

    这就是土耳其。

    时逢土耳其建国90周年暨2013年中国“土耳其文化年”,前不久,应土耳其总理府公共外交协调办公室的邀请,笔者随中国记者学者代表团访问了这个神奇的国度,并就传统与现代化的接合、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等话题,与土方官员、学者及宗教界人士等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颇有些感触。

    作为现代中东的第一个共和国,土耳其不能算“老”,但其所在的这片土地,曾经孕育过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它的“根基”,乃是历史上一度称雄四方、让欧洲许多国家都闻风丧胆的奥斯曼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行政教合一专制统治已有600年之久的奥斯曼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时间,这里成了政治势力大国角逐的场所,甚至本土都有被列强瓜分之虞。值此民族危亡之际,陆军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毅然发动民主革命,推翻帝制,驱逐强虏,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当时的民众从思想意识上划分为两派:一派欣赏、迷恋既往时光,因传统或宗教情结而反对变革,抗拒着现代化的元素,希望在墨守成规中寻找出路;另一派则坚信国家必须效法西方模式,至少学习其行政和军事举措,方能生存发展。

    凯末尔早在军旅生涯之时就尝到了“西化”的甜头——他将学到的德式作战方法及其理论应用于实战,在土耳其胜利抵御英军入侵的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坚信,土耳其唯有西化才能免遭外国的控制。为此,他在伊斯兰教神权帝国的废墟上,以强力手段开始了其现代化变革,其中最具深意的是将新生的土耳其确定为世俗国家,着力消除宗教对土耳其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控制。共和国申明穆斯林宗教机构与国家政权完全分离,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信仰。

    凯末尔还亲力亲为改革了土耳其字母表;通过有关法令,要求男人抛弃象征落后习惯的圆筒无边毡帽,改穿西方服装,以促进人们观念的改变;敦促妇女摘下面纱,走出闺房,参加投票和担任公职……正是这位“土耳其之父”,使土耳其在落后国家中率先走上变革图强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东地区转型最成功的国家。

    目前,经济方面,只有7800万人口的土耳其在欧洲紧随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排名第六,并已入列世界经济二十强,摆出了向大国迈进的姿态。在正义与发展党开始执政的2002年,土耳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320亿美元,而到2010年则升至7340亿美元。土耳其人均生产总值在同一时期内翻了3倍,达到10000美元。2011年,土耳其经济更是取得了9%的惊人增长。该国的近期目标是要在2023年建国100周年时,进入世界十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4000美元。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伊斯兰民粹主义起家的正义与发展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上台执政以后,在反思凯末尔世俗化改革、应对西方民族国家观念挑战的同时,也开始重新探讨西方的影响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1989年至1993年期间担任土耳其总统的厄扎尔提出了“土耳其-伊斯兰”一体概念,认为土耳其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对土耳其的国家地位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遗产和伊斯兰文化是现代土耳其国家“软实力”的来源之一。

    厄扎尔的外交政策被西方学者称为“新奥斯曼主义”,正义与发展党执政后在外交方面渐次呈现出的“中东化”倾向,则被视为“新奥斯曼主义”的全面实践。按照该党领袖、总理埃尔多安的外交政策顾问艾哈迈德·达乌特奥卢的说法,这是为了纠正向欧美一边倒的不平衡外交,而发展土耳其的“战略深度”和“地缘深度”。当今的土耳其不再只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国家”,而必须担当“中心国家”的职责。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把土耳其看成是一个无所适从、身份撕裂的国家,但在达乌特奥卢看来,这恰恰是土耳其的优势,因为,它可以“讲两种文明的语言”。

    土耳其总理府副次长兼总理首席顾问易卜拉欣·卡伦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也提到,东西方文化交融给土耳其带来了多元化。但土耳其这个外界眼中所谓的“桥梁国家”,其对外政策并不满足于桥梁和沟通作用。土耳其的历史以及全球化进程让土耳其拥有多种身份、多副面孔。“‘新土耳其’是相对封闭的旧土耳其而言的,它是旧土耳其更深层次的延伸,是对传统的革新,而不是全然抛弃。适应全球化进程,同时与东西方建立友好关系的土耳其,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有西方文化又有东方文化的国家。” 卡伦坚信,土耳其“会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国家。”

    我们走访土方官员、学者时,多次听他们提及“平衡”、“多副面孔”这样一些字眼,认为土耳其真正的文化精髓在于各种文化的交融。他们还屡屡谈到,彼此通过西方的有色眼镜来了解对方是有问题的,必须改变只以西方视角和眼光来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也承认,由于地缘政治方面的原因,已呈崛起之势的土耳其,不能把东西方当成“选项”,而必须在东西方之间取得平衡。

    在文化旅游部,次长厄兹居尔·厄兹阿斯兰向我们表示,土耳其过去100多年以来一直在经历西化过程。西方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全面禁止或抵制其“文化入侵”不现实,但采取某些措施(比如保护自己的母语)还是可以的。如何做到既要开放又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应该从年轻一代着手,教育国民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他还挺认真地向我们问询:汉译“土耳其”有没有必要改成“图耳其”?因为这样就可以规避“土地”、“土气”这样的中文词义,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来土耳其旅游了。

    我们都笑了。

    这里的宗教人士也不乏幽默,土耳其伊斯兰合作组织文化中心负责人哈里特·艾伦在与我们见面时笑称:“这里是夏宫,过去苏丹在此接见外国使节。现在苏丹没有了,我就代表他会见你们。”

    土耳其其实一点都不“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