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地沟油”科研攻关出新成果
——常州大学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 包海霞  本报记者 丁秀玉

    近两年,“地沟油”事件频频曝光,如何解决这一让百姓闹心、政府头疼的社会难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今年7月,常州大学与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常大有机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江苏常大地沟油工业技术研究院”。

    作为业内有影响的“地沟油”处理专家,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深度研发与合作,江苏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12个收购点,每年可控“地沟油”并转化生产近30万吨。

    坚持不懈 执着“地沟油”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常州大学就开始研究生物柴油,先后承担中石化项目“生物柴油的研制”、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等10余项相关省部级项目。如今,常州大学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科研攻关的目标,充分发挥自己在石化领域的特色优势,以地沟油为原料,研究开发生物柴油等系列新产品。

    在研究过程中,常州大学首创固体碱法合成生物柴油工艺路线。新工艺后处理工序简单,可减少废弃物排放,产品重要质量指标达到德国生物柴油质量标准(DIV V 51.606),得到了我国著名石油化工专家、中科院院士闵恩泽的肯定。课题组据此研究撰写的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研究》,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该论文发表4年内累计被引108次,这在《化工学报》近20年来的所有文章中排名第二。

    近年来,生物柴油研究热潮渐渐散去,很多研究人员转入其他领域。但常州大学依然坚持不懈,不与粮油争原料,以“地沟油”为初始原料,不断完善生产工艺,生物柴油的技术适用性超过多家国外厂商。

    除了研发生物柴油合成新技术外,常州大学还花大力气研究后续相关产品。这些产品包括:生物增塑剂、生物润滑剂、生物材料(聚酰胺树脂)、生物化学品(甘油及环氧氯丙烷)。形成以“地沟油”为起点,生物柴油、生物甘油为主干,多种生物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为终端产品的生物质炼制与化工技术。在江苏常州、河北邢台、广东珠海等地转让建成并投产多套万吨级生物柴油、生物增塑剂和环氧氯丙烷工业生产装置。

    此外,还建立了江苏省生物质炼制重点实验室,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国际一区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

    协同创新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王车礼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工业增塑剂产品结构不合理,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和消耗量约占90%(其中DOP占总消耗量的70%左右),非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不到总产量的10%,生物可降解和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增塑剂产品极少,无法满足PVC塑料加工对增塑剂无毒、可生物降解和增塑能力高的要求。尤其是DOP可以经口、呼吸道、静脉输液、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多个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系统。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也带动了包括增塑剂在内的许多石化产品价格的提高。因此,用廉价原料生产增塑剂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大学以此为研究目标,成功研发出无毒、可生物降解增塑剂。本课题采用废弃油脂为初始原料制备C22三酸三酯增塑剂,原料价格低廉;采用高效负载型固体催化剂和分子蒸馏技术,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产品C22三酸三酯增塑剂具有类似于偏苯三酸酯的结构,耐热性好、无毒、可生物降解,因此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

    常州大学还发明了一种由甘油及四氯化硅制备环氧氯丙烷和白炭黑的方法。该发明以油脂加工副产的生物质甘油和多晶硅产业副产四氯化硅为原料,实现在无水和HCl外源的情况下制备白炭黑和环氧氯丙烷,达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该发明用非质子溶剂做反应介质,可促进耦合反应过程的传热、传质,提高反应选择性,并防止生成的硅凝胶在设备及管道内粘附而造成堵塞,使反应能长期、稳定运行。

    “几乎所有院校都在做产学研,常州大学要在竞争中突围,必须坚持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坚持协同创新。”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学校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目前,学校已与30多个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1200多家企业洽谈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常州大学推动产学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正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