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0月15日报道,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只4600万年前雌性蚊子的化石,其腹内充满了吸食的血液。这一发现为部分昆虫早在远古时代即具有吸血特性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这也成为现存的第一块胃中仍存有血液的蚊子化石。相关研究报告业已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一直以来,尽管科学家不断发现被认为具有吸血行为的远古昆虫化石,但是这种依靠解剖学认知或者存在血源性寄生虫等现象推理出的判断,从科学上并不严谨。而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戴尔·格林沃特领导的团队,这次从化石蚊子的体内发现了血红素的有机分子,可谓帮助该命题从推理向事实迈进了一大步。
据报道,该蚊子化石是在美国蒙大拿州某处的页岩沉积物中被发现的。研究人员在它的腹内发现了高含量的铁以及有机分子卟啉,这两者都是组成血红素——血液中负责运输氧的蛋白质的主要物质。这种情况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的其它雄性蚊子身上并没有出现,因而足以证明昆虫吸血为生的历史,能够追溯到460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
另一方面,虽然壁虱、跳蚤等1.4万种昆虫都吸食血液,但进化史上还未能发现它们胃部保留了血液的化石,仅在锥体虫病和疟疾寄生虫上发现的四块化石标本中,出现过血液的痕迹。因而新发现也成为了现存的第一块胃中仍存有血液的蚊子化石。
“这一发现不仅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脊椎动物血液中的某些卟啉化合物能够被保存数百万年,同时也告诉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影迷们:琥珀并不是唯一可以保存生物体的介质。”俄勒冈州立大学古昆虫学家乔治·博伊纳尔说。
在《侏罗纪公园》这部著名科幻惊悚片中,有科学家依靠琥珀化石蚊子体内的血液培育出恐龙的情节,激起人们复活史前动物的无限遐想。然而现实是,即便真的有了如本次发现的这种化石,它依然只存在于电影中——因为DNA这样大而脆弱的分子,几乎不可能都在化石形成的过程中保存下来。稍早也有一项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
而此次该蚊子化石能够形成并最终被保存下来,本身已经是一件“幸运”事件。因为化石的形成过程未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破坏的几率,实在是小之又小。“吸饱血液后的蚊子腹部就像是一只膨胀过度、随时会爆炸的气球。”格林沃特说。(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