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为脑血管疾病治疗寻路
——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周华东

    □ 周平

    医者仁心

    据国际心脑血管病联盟相关调查,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世界第一。存活者中50%—70%遗留有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和痴呆。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作为国内知名的脑血管病专家,周华东教授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和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探索颅内外动脉硬化诊疗新技术

    在周华东教授的带领下,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临床技术特色突出,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在国内和军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基于多年研究的基础,周华东提出了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的新观点。并且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迂曲可以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直观且重要的病情监测判断指标。

    通过对大样本中老年患者行DSA检查的结果显示,颅内外动脉迂曲延长和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发生率。可见,尽管动脉狭窄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但动脉迂曲的发生率的临床检查也很重要。

    随后,周华东教授带领课题组针对颅内外动脉迂曲延长,提出“C”形迂曲、“S”形迂曲和“O”形迂曲的分类方法。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动脉狭窄及动脉迂曲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神经科领域,脑梗死的预警因素,尤其是预警体系的建立,是近10多年研究的前沿问题。周华东教授提出了将颅内外动脉高度狭窄列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警评分体系,为临床预防脑梗死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1993—2002年这10年的随机病例资料,科研团队对1803位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建立了脑梗死发生的预警评分体系。预警评分体系分为三级十等:极高危、高危及危险,特别是将高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列入脑梗死预警评分体系。为评价该评分体系的有效性,随机筛选65岁以上人群943例,通过3年的前瞻性研究,证实极高危组、高危组和危险组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7.8%、19.3%和10.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这证明了脑梗死预警体系可以有效评估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对脑梗死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仅如此,周华东教授还是在国内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最早的专家之一,也是完成介入例数最多,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病例治疗的专家之一。

    倡导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新理念

    为探索制定脑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周华东教授团队对患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最终在国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诊治程序,特别是将语言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评估、认知功能检测列入病情评估内容。随后团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证实应用该流程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受邀参加了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制定,出版了《神经系统疾病规范化诊治流程》。

    在寻找规范化治疗流程的过程中,周华东教授团队对于脑血管疾病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如建立了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的新方法;提出对于狭窄率达到90%以上的颈内动脉狭窄病变,首次支架置入解剖位恢复30%,改变了过去首次扩张到解剖位的理念,使高灌注脑出血并发症下降35.1%;应用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取得成功,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使治愈率提高,死亡率下降;提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并辅助微导管、微导丝和球囊扩张技术,使再通率提高。

    提出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新思路

    在老年性痴呆的研究领域,周华东教授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对老年性痴呆提出了有新意的防治策略。

    在基础研究中,周华东教授团队建立了独创的抗Aβ基因治疗,以双转基因小鼠及腺相关病毒为基因载体,用肌肉转染抗Aβ单链抗体清除脑内的Aβ,解决了免疫治疗中长期存在的脑内出血和炎性反应,从研究设计理念到实验手段都处于国际水平,为老年性痴呆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在之后的临床研究中,周华东与大坪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在中国建立了中文版的老年性痴呆诊断方法和相关量表,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

    周华东项目组通过临床随机选择的患者研究发现,中国人载脂蛋白ε4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危险因子,吸烟状态和数量与老年性痴呆程度相关,孤独生活能加重老年性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脑白质病变患者随访发现,脑白质损害的程度与AD和VaD的发生明显相关,并提示VaD和AD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控制颅内动脉硬化病变对VaD和AD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索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手段,团队对具有血管危险因素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表明,与不治疗组相比,部分治疗组和完全治疗组发展成痴呆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其中完全治疗组的危险性最低,表明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痴呆发生。

    正是这样的不断探索求新,使得周华东教授始终站在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前沿。近年来,他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项,包括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博士生28名,硕士生7名。他说,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是最重要的本职工作,而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医生临床救治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