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科技和人才:架构京郊农村发展的桥梁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郑文堂教授访谈录
本报记者 张 克
图为郑文堂教授看望大学生村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样,对于首都北京来讲,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推进北京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打造美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近日,围绕科技与人才对京郊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郑文堂教授。

    记者:郑教授,京郊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城市建设的绿色屏障,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培育、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您作为农业院校的专家学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京郊农村发展情况。

    郑文堂:当前,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特别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京郊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阶段。“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是北京在新阶段提出的“新三农”发展目标。

    首都北京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域特征,小城区大郊区的国土资源格局以及62%山区面积,决定了京郊农村在首都发展中的重要而特殊的位置。特别是随着北京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依存度越来越高,农业和农村的价值从主要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到满足人们“心”、“肺”、“眼”、“脑”等多方面的需求。农村已经不仅仅是农民生存、农业生产的主阵地,更是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京郊农村的功能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原料供给、农产品生产、食品保障等,而是日益凸显了其生态涵养、环境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附加功能。京郊农村已经成为集“生存、生活、生产、生物、生态、生命”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城市发展、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记者: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研究,请您结合实际情况,谈谈现阶段京郊农村发展的主要特征。

    郑文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京郊农村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推进,也经历了一个恢复、建设、改革、转型、提升以及快速发展的历程。从现阶段来看,京郊农村发展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京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结合京郊农村的特殊定位以及京城发展对京郊的特殊需求,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高科技成果,推动和促进京郊农村经济发展。诸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林下经济、沟域经济、家庭农场等新的经营理论理念和方式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日益增加。例如,门头沟区、延庆县紧紧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按照“农游合一”、“文游合一”的发展思路,以区域内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沟域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民主法治日益完善。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推动了京郊农村管理的民主、科学以及法治的健全。自2003年开始,北京市就开展了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至今已经评选了四批。通过以评促建,积极推动京郊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法治化管理,维护京郊农村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龙泉镇滑石道村以及昌平区阳坊镇东贯市村、东小口镇兰各庄村等曾经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京郊农村文化发展多姿多彩。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农村的需求越来越聚焦到京郊农村深厚的文化资源方面,通过对京郊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塑造,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方位需求,丰富了京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和农民的文化素质。近年来,北京市以农村信息化、市场化为引领,以古村落、古城墙、古树、古墓、古迹为依托,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京郊农村文化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门头沟区、昌平区、大兴区依托区域资源,通过打造永定河文化节、草莓文化节、西瓜文化节等,丰富了农村文化建设,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信息化和产业化趋势,越来越需要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零星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今年,北京市首次明确了“新三起来”概念,即“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 特别是在“农民组织起来”方面,北京市将重点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合作社强强联合,支持合作社承担政府投资的涉农项目,同时为示范社配备大学生村官助理,以此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年8月份,门头沟区清水镇成立了门头沟区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北京清水腾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壮大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请您结合学校发展,谈谈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在京郊农村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郑文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和农村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北京市以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目标,以“科技北京”为引领,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和独特的科技优势,助推京郊农村发展。

    科技助推京郊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农业生物育种、转基因育种、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包装设计、品牌规划、组织经营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推动京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延庆县引进高科技,通过马铃薯资源评价、新品种研发、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等,推动马铃薯产业升级转型。门头沟区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扎实推进妙峰山、戒台寺等景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门城滨河公园景观大道项目等城市环境改造升级工程, 逐步推动京郊旅游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科技助推京郊农村环境改善。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预防等技术推广与应用,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密云县在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过程中,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科技体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门头沟区结合自身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以防沙、保水、增绿为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公里;完成了永定河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和大砂坑综合治理工程,形成青山绿水百里画廊。

    科技助推京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农业节水灌溉、雨洪利用、安全水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污水处理、水质检测、农村信息化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用水安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完善农村信息设施,促进农民安居乐业。例如,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延庆县等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节水灌溉、水质安全检测、污水处理、信息化等农业技术,全面完成村庄街坊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光缆、通有线、通公交的目标,山区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科技助推京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现代化防灾减灾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善京郊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保障条件。我校与门头沟区合作,通过开展“百村农业信息化推广行动”,搭建门头沟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平台、门头沟区“乡土人才(村官)”信息服务平台、门头沟区村镇信息服务平台等三个信息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有效管理乡村事务、科学组织各类数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从目前科技助推京郊农村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更有效地整合科技资源,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协同创新机制。我校作为农业院校,通过与与门沟头区、平谷区、延庆县等区县政府签订“校政合作协议”,与首都农业集团、顺鑫农业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大型农业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北京市农科院签订“校科合作协议”等,联合申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成果。

    记者: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请您结合学校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发挥人才在京郊农村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郑文堂: 人才是强农、富农的根本,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北京市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需求,立足京郊农村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农业农村人才规模稳步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目前来看,我认为主要应该发挥好以下四支队伍的作用。

    发挥农业科研人才作用。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切入、技术入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在京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专家教授、涉农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探索诸如林下经济、沟域经济、低碳农业等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承担诸如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业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提高北京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本学科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农业推广人才作用。主要以在京农业院校专职推广教授以及区县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等部门技术人员为主。通过推广教授评聘、加大农业推广奖励力度、健全推广体系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业推广人员开展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宣传和普及工作,致力于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主要包括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为重点农村发展带头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者和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者为重点的生产经营型人才,以动物防疫员、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员、农村信息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人员等为重点的技能服务型人才。主要发挥他们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做好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发挥农村接续人才作用。主要指的是农业院校的广大毕业生,他们有较高的农业专业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好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如我校作为农业院校,不断加强鼓励和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到京郊农村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早在2006年就与门头沟区开展联合办学,根据门沟头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定向培养园林工程技术、文秘等专业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为门头沟区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然,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特别是对于农业院校来讲,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之间协同,共同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打造牢固平台。我校通过与京郊区县政府、在京大兴涉农企业、在京中央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新农民培训、联合培养大学生“村官”、联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努力为京郊农村发展培养一批“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用的好”的专门人才。

    记者:郑教授,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您展望一下京郊农村发展。

    郑文堂: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再发达的国家不能没有农业,再富裕的城市不能没有农村。俗话讲,“康不康、看老乡,富不富、看农户,强不强、看农忙”。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如此。从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等发展的实践证明,世界城市建设,离不开郊区发展;富裕起来的城市,更加需要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农业。

    基于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仅不能弱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而是要把京郊农村发展作为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人才、科技、资金、政策等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统筹城乡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进京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世界城市建设筑牢生态屏障。我校作为北京市属农业院校,将进一步发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京郊农村发展、为首都发展、为世界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