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产学研
最近几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目标,本土涌现不少龙头企业,同时跨国企业加速在中国的布局。记者自9月底召开的2013中国扁鹊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上获悉,近三年来,外资企业并购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案例越来越多,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分别在内地、香港和美国三地登陆资本市场,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总数一半的企业集中上市,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医疗器械的狂潮。
受资本市场追捧
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副会长姜峰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有34家挂牌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境内企业19家,境外企业15家。
已经披露的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披露并购案例共计5起,并购金额涉及人民币96.4亿元,2012年1月至10月,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披露并购案例为9起,披露金额达83.7亿元人民币,并购案例数目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00%,体现出中国医疗器械相关领域市场活跃度明显增加。
医疗器械是2012年最受私募和创投关注的细分行业。从投资案例数量上看,该行业的交易数量是2011年的2.58倍,交易金额是2011年的3倍,占全部医疗健康产业交易金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2.46%上升到17.51%,进入2013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专家分析,医疗器械每个细分市场容量较小,却专业壁垒极高,在研发、学术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各领域间有较大跨度,在高值耗材、诊疗设备,诊断试剂等领域,单靠内生性增长,医疗器械企业无法完成快速成长,因此许多医疗器械企业如强生医疗等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致力于并购。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潜力提升的前提下,外资加码进驻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趋势走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行业巨头重金加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中国基础医疗器械市场。
并购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
2012年年底,跨国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公司向康辉控股公司支付了大约8.16亿美元的现金,成为近年医疗器械领域出手最大的并购案。
“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企业家管理协会副会长骆燮龙告诉记者,业内人士分析,康辉在中国骨科器械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它的产品与美敦力的业务高度互补。此次并购将直接推进康辉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加快美敦力的本土化策略。
史赛克并购创生的案例则有另一种目的,史赛克公司与创生公司的产品类似,史赛克大手笔收购创收公司,目的是减少对手,消灭创生公司的产品,维持本公司产品的高价。
“并购与被并购,双方如何博弈,谁获得收益大,需要好好研究”,骆燮龙告诉记者,“如果民族产品不积极发展,不加快创新研发,中国医药器械的前途不乐观,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主导权将被外企垄断。”
曾在强生工作的无咎(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国建先生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外资企业并购民族企业对双方都有好处。外资医疗企业并购国内企业,说明民族医疗器械企业的升值潜力大,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创新能力强,并购后能带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可以促进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并购说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在升值,将促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发展,将产生更多的龙头企业。
鼓励本土企业创新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于振行告诉记者,2012年,医疗器械生产总值是3000到4000亿元,工业销售大约3000亿元。医疗器械的终端销售将越来越高,未来可能与药品持平。
于振行认为,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537亿美元。面对如此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期,通过创新或其他手段促进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具有产业战略高度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落差巨大。创新能力低、中低端产品多、仿制及改进产品多、几乎没有原创性产品。
于振行建议,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的统计分析,企业应防范风险,不盲目跟风,逐渐提升创新能力。
与药品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空间更广阔。国家科技部及相关政府部门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均给予大力支持,应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创新、争得更多市场空间。
2012年,美敦力并购康辉,双方自接触之日起到签订收购协议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业内人士分析,近几年,美敦力全面推行本土化策略,康辉的本土市场的成绩正是美敦力最迫切的需要。康辉则期望通过美敦力的规模和专业技能推动康辉在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同时把康辉在中国本土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价值、强大的本地销售和市场营销团队以及本土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带给美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