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幻画《过期食品识别镜》 |
文·本报记者 段佳
刚刚过完中秋、国庆双节,相信很多人家都留下了一堆没有吃完的“节日食品”,这些食品的保质期到什么时候,临近保质期还能吃吗?价格昂贵却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该不该扔?在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的今天,食品保质期常让人们很纠结。
比起健康重要还是节俭重要的纠结更让人“闹心”的,是消费者无法控制的食品保质期“黑幕”。9月15日新华社报道,78件已经过期的糖果,却被福州世丰贸易有限公司用酒精棉球擦拭掉原有生产日期,重新标注并准备对外销售,被监管部门“逮个正着”。双节前,上海市工商局重点查处了一批“违禁超限”“伪造篡改保质期”的食品和销售“假冒伪劣”以及不合格商品的违法行为,共查处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违法案件900件、销售不合格儿童用品案件33件,罚没款合计1100万元。据上海市工商局介绍,有一些企业早已注销,却“死而复生”继续生产产品。上海友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销售的多个食品,例如“家世康牌液体钙+D3软胶囊”和“健佰龄牌叶酸多维营养素片”等标称的生产企业已经注销,而上述产品标注的生产日期却在注销日期之后。
成都军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健康管理师张虎军表示,对于不法食企和无良商贩,要依靠监管部门对市场的严格监管,保证有一个安全的食品保质期环境;而对于愈来愈被重视的食品保质期,消费者更需要科学、客观地认识清楚,正确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 食品变质 ———
一个食品变化的宽泛过程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还能吃吗?张虎军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什么叫‘食品变质’。”
食品变质,指食品发生物理变化使外形变化,以及在以微生物为主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腐败变质,包括食品成分与感官性质的各种酶性、非酶性变化及夹杂物污染,从而使食品降低或丧失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每一种食物都有多种属性,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安全性等等。当我们说一种食品“合格”的时候,指的是它在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要求。或者说,各方面都符合食品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
现代社会,食品很难坚持“现做现吃”。尤其是加工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运输、分销等环节。所以,保存食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食品在保存中,前面所说的各方面都会按照一定的速度发生变化。在不同的食品中,变化最快的那种属性并不相同。比如奶、蛋、肉等生鲜食品,往往是细菌生长最先发生,然后才会有气味等方面的变化。饼干,一般是受潮变软,口感最先发生变化。而方便面,则可能是油先氧化,产生异味。细菌生长和油的氧化产生有害物质,而食物受潮变软则只是不好吃了。在食品工业上,这些都算是“食品变质”了。
变质的食物不仅外观发生变化,失去原有食物的色、香、味品质,营养价值也会下降,还会含有相应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 食品保质期 ———
厂家对风味口感安全的担保
一般情况下说的“保质期”,是指在那个期限内,食品的任何一方面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换言之,这是厂家的一个承诺——在此期限内,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会保证。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负责。而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坏了,只是厂家不再担保。
在美国,针对不同需求,把食品保质期细分为:最佳口味期(品质最新鲜、营养最丰富、最适合小孩子)、销售截止日期(商场只能在这个日期之前销售)、食用期(也就是食物的最后食用日期)、封箱包装日期(以便出现问题进行追究)四种。没有标注保质期的食品在欧美等国家是无法销售的。
我国对食品保质期的评定亦非常严格,2011年5月13日卫生部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其中对保质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新标准中对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所以,只要在销售流通环节没有明显的环境改变或是存放方式不当,理论上,在食物保质期内对食物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张虎军认为,有时候,食品过期可能只是外观不那么诱人,或者口感没有那么好……这样的食品,也还是能吃的。不过问题在于,它也完全可能是致病细菌数量很多了,吃了生病的可能性增高了。而且,你无法判断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所以,‘过期食品能不能吃’的问题,答案就是:吃了不一定会出问题,但是出问题的可能性升高了。比如说,在保质期内,10000个之中难得有1个存在安全问题,真让你碰上了可以向厂家索赔。而过了保质期,100个之中可能也有99个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如果你碰上了另外的那1个,就只好愿赌服输。”张虎军说。
——— 保质期内不变质 ———
需遵循保存要求方能实现
保质期不是识别食物等产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变化物质的过早变质。张虎军提醒说:“需要注意的是,‘保质期内不变质’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而厂家也没有责任了。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而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而厂家对此也没有责任。再比如饼干,在保质期内不开袋的话可以保持酥脆。但是如果开了袋,环境又比较潮湿,就会很快受潮变软,很难吃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追究厂家的责任。”
张虎军幽默地表示:“保质期也好,过期日期也好,都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对于保质期比较长,比如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食品来说,过期日期前一天与后一天不会有多大差别。这就象我国男性22岁可以结婚,但是22岁生日的前一天和后一天,一个人至少在生理上不会有什么差别。”
——— 统一保质期 ———
也许并不完全合理
张虎军说:“显而易见,食品的变质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食品成分或者其中的细菌,不会看着保质期按照我们的指示变化——它不会象许多人想的那样:在保质期之前,老老实实呆着;过了保质期,一下子就变成了毒药了。而这个变化过程,又受生产工艺和保存条件的影响。比如说,采用巴氏消毒的牛奶,冷藏两周一般细菌还不会超标;而超高温灭菌的,常温下放几个月乃至几年都不会长细菌。即使是同一种食品,比如巴氏消毒奶,不同厂家的工艺控制条件也会使得变化的过程快慢不同。”
所以,同一种食品,技术好的厂家可以实现更长的保质期,很常见也很正常。张虎军认为,我国对于许多食品有国家统一的保质期,其实并不合理——在国家许可的保质期内,生产控制不好的食品同样可能变坏。这样,一个符合国家“保质期标准”的食品,完全可能是变质的。而对于那些下功夫改进生产工艺以延长保质期的厂家,国家标准反倒起到了打击积极性的作用。
至于厂家是否会乱标保质期,张虎军表示,需要的是对其保质期内的食品是否合格进行监测。不合格的要重罚,导致消费者受害的,需要赔偿。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也就没有厂家敢乱标了。
■ 延伸阅读
部分食品保质期一览
日常生活中,除了仔细观看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外,对一些食品保质期的常识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肉食保质期:2天—1周。鱼、牛肉、猪肉和禽肉等新鲜肉食冷藏时间不要超过两天。肉末买回家后,应尽快做成食品。熟肉冷藏时间稍长些,但是最好一周内吃完。熟猪排应该在三天内吃完,非冷冻的火腿、熏肉或腊肉的保质期最多1周。
冷冻食品保质期:1个月—1年。冷冻食品并非可无限期保质。冰激凌和雪糕保质期为1个月。全鸡冷冻,保质期可达1年。冷冻蔬菜和冷冻面包保质期为3个月,牛肉末冷冻保质期为4个月,鸡胸和鸡翅等可冷冻保鲜9个月。
调味品保质期:3个月—1年。番茄酱保质期为8—12个月;蛋黄酱可保存6个月;一般调味品可在冰箱中保质1年;芥末在冰箱中可保质8个月。沙拉酱可储存9个月;酱油开启后最好3个月用完;黄油可冷藏1年不变质;果酱保质期一般为1年。
食用油保质期:通常的保质日期是18个月,这是以包装未开封为前提的。开封后食用油的保质期会相应缩短,最好3个月内食用完。
米面保质期:米面的保质期常温下是6个—12个月不等。如果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温潮湿的地方,储藏条件也正常,可以延长到24个月。但米面一旦发霉,绝不可食用。
酒类保质期:11度—12度的熟啤酒为4个月,普通熟啤酒为2个月;10.5度的熟啤酒为50天;果酒为6个月;汽酒为3个月;55度以上白酒保质期至10年以上。
罐类保质期:鱼类、禽类罐头为24个月;水果、蔬菜罐头为15个月;易拉罐、玻璃瓶装果汁、蔬菜汁饮料为6个月。
蛋类保质期:没有固定的保质期,3周—5周内一般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蛋类每过一个星期,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等级,必须尽快食用。
糖果保质期:第一、四季度生产的为3个月;第二、三季度生产的为2个月(梅雨季节生产的为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