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目前已经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五大产业,在2012年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领军企业之一。在《2013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中国房地产企业500强榜单中,大连万达集团排名第四。
万达学院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在万达集团承担的诸多项目中,万达学院一期工程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该项目是由廊坊万达学苑投资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承担的,积极响应国家当下正推广的绿色建筑号召,在其产品定位上加入了“绿色建筑”因素,“廊坊万达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期工程已于2011年11月11日竣工并投入使用,且于2011年11月8日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最高级别——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这也是截至2011年11月中旬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268个项目中,首个学校园区建筑群整体获得三星认证的项目,并在今年还获得了绿色建筑创新奖的一等奖。
万达学院一期工程的开发建设周期是从2010年10月19日到2011年11月11日。通过一年的运行记录,该项目达到建筑整体节能率68%,自然采光率93%,太阳能热水使用率34%,非传统水源利用率34%,节水率3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82%,其中前五项的参数均高于国家标准,后两项与国家标准持平。科技创新的融入使绿色建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万达学院设计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三星级的要求,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评价指标体系出发,重点解决用地指标、景观绿化、透水地面、可再生能能源利用、非传统用水(主要是中水)利用、雨水入渗积蓄、建筑本体节材设计、预拌混凝土利用、高强度钢使用、可循环材料使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技术问题。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建筑
由于学校是非营利组织,所以在万达学院一期工程的绿色建筑设计中,以“展示绿色建筑技术,传播环保绿色理念”为基本原则,以低成本、被动式技术为主,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优化设计和技术落实上。该项目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从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其中运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室外环境营造技术、排风热回收系统、建筑整体节能、非传统水源利用、可再循环材料使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
以中水利用为例,该项目位于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是开发区周围没有市政中水供给,于是从节水角度出发,不仅全面采用节水器具且设置中水站,并将全部建筑内优质杂排水全部收集,处理达标后用于冲厕、绿化、道路冲洗、景观水等。经计算中水设计用量为36320.34m3/a,园区整体生活用水量为82358.25m3/a,则本项目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整体可达到44.1%,按照廊坊市5.2元m3自来水价格计算,全年可节约水费约18.8万元。
另外,在综合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经济适用性以及热回收效率等因素后,发现廊坊地区采用新风显热回收较全热回收效率节能效果更优,因此,本项目教学楼新风机组及组合式空调器采用板翅式显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设100%总风量的回风管,冬季可以调节新风、回风比例;行政楼、教职工宿舍、学员宿舍、食堂、展览馆、体育馆采用组合式转轮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空气热回收装置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60%。可见,科技创新在推广绿色建筑、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界、业界突破技术难关
万达学院一期工程项目的完成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是万达团队精神的完美体现。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切磋、理论和实践比翼齐飞是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该项目团队由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孙多斌、北京万达广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晓锋、廊坊万达学苑投资有限公司设计开发副总吕建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项目经理冯莹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王珏、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经理白新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师陈娜、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王志彬等人共同完成。
项目的完成离不开团队领导的匠心独运。在项目筹建期,时任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机电所所长的高级工程师孙多斌博士,是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结合其本人的学术理论主导整个项目的绿色建筑的设计、对土木工程设计进行总协调,监督。项目建成后,孙多斌又作为万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利用其提出的大变化灵敏度理论指导设备调试及运行,真正实现了绿色运行。
另外,北京万达广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副总吕建光负责本项目的建造及报建工作,对绿色建筑的措施及实施的技术管控进行全过程管理,对建筑节能措施及设计节点进行优化。
如果说万达学院一期工程项目实现了从图纸到切实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华丽转身,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它的灵魂,学界与企业界的配合就是它的双翼。两者如舟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它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万达集团的企业实力和环保理念,也为学界、业界的跨界合作做出了表率。未来,人类的房屋建筑也将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整个社会建设的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