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25岁的小娟有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尽管套着看守所的大马甲,她依然穿着心爱的粉色T恤,发髻也梳得一丝不乱。很难想象,这个漂亮女孩曾经被强制戒毒11个月;两周前又因为涉嫌在网上贩卖冰毒被刑事拘留。
小娟本可以拥有另一种人生。
她曾是父母的骄傲,每次考试都在年级前列,还拿过市里舞蹈大赛第二名。可在她父母离婚之后,因为一次和继母的剧烈冲突,她辍学离家出走,从此在社会的边缘沉浮。那一年,她刚上初二。
2007年的某一天,她被一个一起在KTV打工的小姐妹带去“尝点好玩的东西”,从此踏上了吸毒贩毒的不归路。
小娟的经历并非个案。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已占全部吸毒人员的55.1%;以冰毒、K粉、摇头丸为代表的合成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其中18岁以下吸毒人员滥用合成毒品比例高达86.5%。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禁毒学系主任肇恒伟教授为这个群体勾画了一幅群相:14-30岁,文化程度低,大多没有正经工作,不少来自单亲家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教。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是这些青少年在毒品寻找刺激的主要原因。
“我就是太无聊了,才不知不觉地陷了进去,”小娟说,“本来只想上上网,可是一上网就会鬼使神差地进站子看看,那种环境里大家都在‘溜冰’,自己也就不由自主地跟着‘溜’了。”
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周杰告诉记者,随着公安机关对娱乐场所检查力度不断加大,吸毒人群便转入更为隐蔽的聊天网站,而视频聊天又恰好是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因此青少年群体在网络涉毒案件中的比例连年扩大,呈现出越年轻接受程度越高的特点,最小的涉案者甚至只有14岁。
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前,“80后”的小枫是某吸毒网站的“客服”,还筹划着“自主创业”。自从2010年被男友带进“圈子”,她便走火入魔一般,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网站上。她说自己不是没想过戒毒,但环境如此,她只能随波逐流。
“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朋友了,只有在网站上,我才能找到共同语言,才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她叹了一口气,“我那会儿真幼稚,现在想想,这些感觉都是假的。”
因为吸毒丧失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在网上吸毒的青少年们,越依赖毒品便越被现实社会所孤立,越在现实中孤立便越追求网站中的“归属感”,继而在网络毒品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上海市公安局缉毒处副处长叶枫告诉记者,很多人被抓捕之后跟他讲,自己活着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有人是为了提神,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只是大家都吸自己不吸不好意思。”叶枫说,“最近查获的一个案子里,犯罪分子甚至把冰毒跟咖啡、奶茶混合在一起,外观和味道都极具迷惑性,很容易在青少年中流行开。”
肇恒伟教授指出,由于合成毒品没有传统阿片类毒品那样强烈的生理反应,青少年普遍对合成毒品存在认识误区。调查显示,六成多的人认为合成毒品不会成瘾。但实际上,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长期吸食将导致精神分裂;同时,因为合成毒品有强刺激性,容易使心脑血管负荷过大而引发猝死。因此,毒品交易一旦转入网络,可能将使原来只在特定人群流传的毒品扩散至普通人群,后果不堪设想。
公安部禁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少年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易受毒品诱惑,如果不加以预防,未来10年,“90后”很可能成为国内涉毒人员的主体。但由于网络毒品犯罪是新的犯罪形态,目前法律上还有许多盲点,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在加强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公安部将把青少年教育作为今后全国禁毒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把青少年从网络毒品市场隔离开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再不采取严厉措施,那么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就不是上网‘淘宝’,而是上网‘淘毒’了!”周杰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