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赖校族”是逃避还是留恋

    文·实习生  王嫚

    ■视线

    “学校里生活成本很低,不用交上网费,食堂的饭菜也比较便宜,还可以上操场打篮球,去图书馆看书。”湖南省的一所高校的“赖校生”向笔者倾诉着自己“赖”在学校的幸福生活。

    面对毕业,毕业生们有的选择读研,有的选择就业,有的继续备战明年考研……但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愿离开学校,继续“赖”在学校或学校旁边,这些人被统称为“赖校族”。

    “赖校族”,指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说“赖校族”是一个新鲜名词,令你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换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种现象,则要容易理解得多——“啃老族”。其实,“赖校族”基本具备“啃老族”的特点,不同之处不过是把“啃老”的地点由家庭搬到了大学校园。

    为啥要“赖”在学校?

    虽然毕业已有两个月之久,小李却一直“赖”在学校,理由是:还未找到理想工作,学校环境好,待着舒服。目前,小李已经搬到一位学弟的宿舍里,这位学弟刚好在外地实习。其实像小李这样的“赖校族”在高校中,早已屡见不鲜了。他们当中,有因为还没找到“下家”而暂住在学校的,有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考研族”,有“亡羊补牢”的“大学五年级生”,也有的单纯舍不得离开校园生活,因为学校有诸多便利资源和他们熟悉的环境。

    湖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彭静告诉笔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不愿离开校园,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的是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因此本能地逃避困难,不愿意失去学校的庇护。

    他们的出现要“赖”谁?

    赖校是不成熟的表现,是在逃避责任,就算是他们以后离开了学校,也是经不起挫折的。毕业生不去找工作,却依恋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从表面看是毕业生个人私事,但是,他关系到的却不仅仅是个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的辅导员唐骞认为,“赖校族”“赖”的是学校,“啃”的是父母。这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当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反思并不足以彻底消除此类现象的产生,在这形形色色的“赖校族”中,最应该对此进行反思的就是这些大学生自己。

    “赖”在学校不是办法

    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已有7年的湖南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李淑琴,很早就开始关注“赖校族”这个群体。“无论是留校考研还是选择逃避社会,都要分析自己的现状,做好人生规划,明确目标是关键,”李淑琴说,“‘赖校族’要么坚定考研信念,为理想奋力一搏,要么勇敢走进社会参与竞争,即使有过失败一两次也没关系,不走出去试一试,是‘赖’不到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敢于出击, 迎接挑战,不管‘赖’到什么时候,都‘赖’不到机遇的,即使摔倒也要摔得漂亮。”

    在湖南大学广播电视系教授彭菊华看来,依赖大学资源,这种现象值得鼓励,毕竟大学的资源是很丰富的,是很贴近学生需要的,尤其高校的文化资源是值得依赖的,但是,这种依赖要适度;至于物质资源,绝大多数毕业生终究还是要走出高校在社会立足,要尽早从学校的“宠爱”中独立出来,学会自己面对这个社会,毕竟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大学作为学生时代的“终点站”,走出校园必然意味着要走进社会去迎接挑战,大学之所以被誉为“象牙塔”,除了学术高地的地位之外,也因为大学大多都是封闭地孤立于社会之外。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彭菊华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