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5日 星期四
编制专业镇转型升级规划要注意解决六个问题

    □ 杨勇

    ■专业镇前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广东专业镇发展陷入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困境。如何既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率先走出低谷,又能成功转型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是广东专业镇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若能根据各镇实际,编制科学的专业镇转型升级规划,则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

    笔者从事专业镇研究工作多年,走访过很多专业镇,也与广东省内专业镇相关领导、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有过多次访谈和交流。发现在编制专业镇转型升级规划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纠正认识偏误,明确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外延

    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指出,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如从专业镇层面来理解,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就是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然而,一些专业镇领导、规划编制者、甚至包括部分专业镇的上级领导,对专业镇的转型升级认识略显狭隘,认为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就是优化专业镇特色产业结构,推动其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知道,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能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反过来也能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和城镇化高水平协调发展,并辅之以高度的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镇域经济才可谓真正的转型升级成功。2010年我国发布的首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指数评价体系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这个评价体系明确指出,转型升级涵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国际化水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等7个方面,是国内首次推出的比较科学和系统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这个指标体系,在目前镇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我们有必要在认识上进行纠偏,以保证专业镇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要以“又好又快”为原则,设定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也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技术转型、市场转型和管理转型。而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企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当前经济工作的要求,专业镇经济务必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既要保证更高的专业镇特色产业产值,即更高的企业产品销售额,又必须保证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资本收益率。而这三者又分别与多种不同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它们的发展轨迹和波动周期非但不同步,有时还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如何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一镇一策”为原则,结合各镇自身特色,在顶层设计上科学确定战略性发展思路,设定近、中、长期发展路径与具体发展目标,有效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就成为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了。当然,除特色产业外,专业镇其他产业的发展路径也应该依此设定,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镇域经济体系内产业(产品)项目组合管理的问题,而能否从战略思考的角度,提供不同阶段产业(产品)项目组合管理的最优解决方案,就成为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要做好人才开发路线图,优化配置产学研创新资源

    为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部联合推进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七年来,省级财政投入28亿元,带动地市财政投入120多亿元和社会及企业投入1000多亿元,吸引全国312所高校与近2万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利税1700多亿元。目前,广东产学研合作已确立了“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在全国范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广东经济建设的工作模式。

    广东各专业镇在自身转型升级规划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力度,更好地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但如何优化,怎么配置,在规划中却难以找到答案。现实中一些专业镇常常以上级领导推荐或指示的产学研合作对象为准,也有一些专业镇领导自力更生,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外围寻求产学研机构合作,但由于更多注重宏观管理,没有深入研究镇域需求,没有充分了解全球可对接创新资源的比较优势,导致此类产学研创新资源配置和优化的科学性值得商榷。这就要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根据相关专业镇实际,重点梳理特色产业链条,找出产业链条的薄弱和缺失环节,并通过制定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最大范围提供相应的产学研创新资源网络,为特色产业补链、建链、强链,推动其创新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信息,更好地优化配置产学研创新资源,这是完善专业镇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

    四、要运用产业生态方法,评估产业发展后劲

    所谓产业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产业成长存在的条件。在生物生态中,可以从气候、水分、土壤来考察一个地区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具备成长的条件;而在产业生态中,这些条件就是:产业的上中下游层次的完整性、产业附加价值链、企业密集度、产业技术完整性及商品化经验。简单地说,就是“三链一聚集”,即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以及企业聚集度。

    在编制规划的前期阶段,就可以用产业生态这四项基本内涵来评估对应专业镇产业生态的强弱,以及产业形成及成长的可能性。通过系统的考察和评估,以发现产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整套完善的解决措施。从产业生态系统角度看,专业镇的转型升级不仅应包括大量的创新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还有企业家创新、坚韧不拔、灵活务实的创业精神。只有这些创新要素在专业镇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镇产业生态系统的演进,形成不可估价而又无法替代的“组织资本”,而这种“组织资本”是专业镇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当然,这种方法不但需要应用在专业镇特色产业评估上,也务必用在镇域内其他产业发展的评估上,切不可只抓特色产业,而放弃其他产业,以帮助专业镇走向产业共生形态的集群式创新轨道。

    五、要彻底解放思想,谋求科学规划之道

    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于编制专业镇转型升级规划来说,就需要镇领导克服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符合实际的传统思维定势,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

    目前,还有一些专业镇不重视软的规划研究,一些镇领导的思路仍停留在硬技术攻关上,一些镇和企业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不愿转;有的害怕转型升级带来的短期“阵痛”不敢转;还有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转型升级缺乏知识储备、存在视野局限,能力不足不会转,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专业镇虽然较重视规划的编制,但将规划交由不太熟悉专业镇具体科技创新实践的名校或知名科研机构来编制,由于这类机构不太熟悉专业镇具体的科技创新实践,导致其在专业镇科技创新政策、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的实践与跟踪研究存在严重不足,不知道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应该从哪里着手,未来该走向何方,一落到需要根据镇区特色提出实操性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上,就容易人云亦云,解决方案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编制出来的规划虽能“顶天”,但无法“立地”,导致其对专业镇转型升级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甚小。因此解放思想、谋求科学规划之道就成为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

    六、要优化企业效能,强调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专业镇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优化配置企业资源,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其实,很多专业镇转型升级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加大中小微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专业镇中小微企业也落实得很好,为当地中小微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提供了强大的信息保障。正是因为此类平台的公共性特征,其功能更多地聚焦于E-Commerce,即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而非E-Business,即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化程度较高,而内部信息化程度较弱,这是企业内部不经济的一大重要因素。要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编制专业镇转型升级规划就有必要鼓励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大学、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络体系,加强和完善平台体系管理,形成企业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叠加效应,激发企业创新潜能,这才是当前资讯发达时代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强大内生动力。

    (作者系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常务副主任、博士、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