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0日 星期六
中国光伏:“高烧”之后能否恢复元气?

    本报记者 李艳

    欧盟委员会8月7日发布公告,就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作出初裁:不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采取临时性反补贴措施。

    同一天,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接受采访称,欧委会决定接受由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和94家中国出口企业提出的价格承诺。自8月6日起,参加价格承诺的企业将免征反倾销税,未参加的将按照公告中具体税率支付反倾销税。

    这是自光伏产业遭遇“双反”困境以来,最令人振奋的消息,但中国光伏行业是否能就此走出困境仍是大家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风光时代,欢呼遮盖了担忧

    自无锡尚德宣布破产迄今已近半年的时间。曾经的龙头企业步入绝境宣告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却有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这些问题导致了后来的产业困局。

    时光回到2008年,那是中国光伏产业最风光的年代。那一年,第十届中国光伏大会在江苏常州召开,各路光伏从业人员齐集,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的政府官员们也都到场发表讲话,各自表达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以及信心。投资方闻风而动。在当时的会场,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宏源证券的一位投资人李清,他告诉记者,为了这张大会入场券缴纳了不菲的会费,但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值得的,他在这里见到了几乎所有的“业内大拿”,并与他们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到处都有商机,很多地方都要上多晶硅的大项目,产能一个比一个大”。

    也在这次大会上,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无锡尚德的领头人,被称为“中国光伏之父”的施正荣。当时他已排场不小,见到他时有几位秘书模样的人挡驾,联系采访也要通过公关人员的层层批准,而他本人谈得最多的还是慈善,通往常州的高铁上摆放的就是以他为封面的慈善专题。

    如果说这次大会有不完美之处,便是在大会召开的同一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占国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对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感到担忧,因为这些项目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副产品的回收问题。“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但采用技术比较落后的非闭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的厂家生产多晶硅,不仅能耗高,而且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他的观点遭到了已逝光伏专家崔容强教授的激烈批评,崔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王院士并不了解光伏,说了许多行外话。会场上,亦有少数人提到“这么大的产能能否消化”的问题,但在一片欢呼声中这些不和谐音被完全淹没。

    “眼睁睁走到了这一步”

    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为何会步入今天的困局,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太阳能中心主任陈颉认为,“包括尚德在内的太阳能产业,走到今天,与行业内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都脱不开关系”。

    “实际上,光伏行业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不断有人在呼吁,污染严重、国内外市场不平衡、产能严重过剩、业内恶斗、地方之间为GDP纷纷上马大项目等等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不敢把问题讲得太明白,即便讲了也没人听。为什么?因为企业、政府都成了这条利益链上的蚂蚱,官员要政绩,企业要政策支持,投资方要利益,谁也不能让这根链条出问题,谁要斩断这条利益链谁就成了公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圈内人士这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谁都知道问题,但就是眼睁睁走到了这一步。”他说,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

    “这说明上层早就注意到了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但却是回天乏力,通知一出,很多人着急了,银行不给贷款了怎么办?各部门不给政策了怎么办?于是就出来了各种反向的解读。”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当时,多位长期为光伏产业鼓与呼的专家就这样说——“产能过剩的表达并不确切”、“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困难来自于‘政策支持不够’而非‘技术障碍’”、“市场有能力通过优胜劣汰挤干泡沫,降低成本,形成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

    行业洗牌已成必然

    价格承诺方案的达成,将使中国企业避免在8月6日起被征收47.6%的高额关税,为光伏企业保住了欧洲市场60%的份额。但出口数量如何在国内企业间分配将成新问题,光伏产业将在复杂环境下加速整合。

    国务院会议几次支持光伏行业整合后,整合已悄然启动。但产业整合的效果却不会立刻体现:尽管部分资金状况好的企业开始盈利,但也有部分企业在破产边缘挣扎,一不小心就会被划入“落后产能”的行列。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来自彭博社的新能源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晶硅组件产能共60.3GW(1GW=1百万千瓦),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就高达40GW。也就是说,全球2/3的光伏产能在中国。而当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也就是30.5GW。

    国内光伏企业有几百家,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如何降成本、提质量、创新技术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欧委会公告,只有应诉的95家企业可以参与价格承诺安排,其他企业则要被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国内的光伏企业可能迎来大变动。业内人士提醒,在产能过剩并未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光伏产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加速洗牌和行业调整阶段。

    前景仍被看好

    但对光伏产业的未来,一些政府和投资人士表示看好。

    “对于光伏产业,我们仍应坚信它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如是说。五年前,他接收科技日报采访时就强调光伏产业的发展令人期待。

    事实上,在欧美市场遭遇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正试图以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推动光伏并网、实施“金太阳”工程等政策手段,启动国内光伏市场,释放产能,从而解救中国光伏业。国务院几次召开会议研讨光伏行业的发展。2012年初出台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我国光伏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其中,《规划》提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一位投资人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和同事们对于中国光伏行业一直在关注,“从谈判达成的结果来看,未来欧洲市场的竞争将更有利于大型企业。中国光伏业在经历了三年的下行后,今年看到了希望,前景肯定还是有的,但目前来说肯定没有这么快走出困境,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望”。

    他提供了一份分析资料给记者。这份资料认为,今年是光伏行业见底回升的转折年,其实质是供需关系改善。在装机需求仍有较快增长的背景下,产能继续收缩,而实际有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将达到合理比例。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将面临价升量跌的局面,但总体盈利会保持稳定,大企业的受益更大。

    (科技日报北京8月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