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凌雪
■教育时评
在高校毕业证发放、论文答辩与就业协议挂钩等压力下,大学毕业生想出各种花招来签就业协议以应付学校,“被就业”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对此,教育部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将会通过多种方式核查并处理。(7月23日人民网)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很多学校又将就业协议和毕业证书挂钩,为了拿到毕业证,大学生们也只有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就业”方法:有开网店找公司“假就业”的,有花百元网购就业协议的;有班干部帮舍友“被就业”的。“被就业”现象层出不穷。
高校重视就业率并非空穴来风。就业率高,学校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国家财政支持。同时,高就业率的学校在招生上也会占据优秀,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然而,从长远看来,伪造就业率对高校只能是有害无益。首先,一时的造假也许会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生源。但长此下去,学生和家长总会发现问题,学校的信誉到时会大大降低,生源也会受损。金碑银碑不如学生的口碑。坏的口碑只会让更多本来想报考的学子望而生畏。其次,高等教育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一个有文化没品格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在学生就业这样一件大事上学校也要造假的话,又有何资格来要求学生诚信做人?又如何来给学生树立榜样?再次,伪造就业率属于洞虚作假的违法行为,是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最后,国家的财政补贴对高校来讲确实是一大诱惑。表面上看,就业率高,就能拿到更多的钱,老师的福利也就更好。然而,通过造假得来的东西倘若有一天暴露在阳光之下,国家还会继续对这些高校进行大力的扶持吗?
就业率造假对学生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问学校不通过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书等手段来威胁学生,有哪个学生会乐意“被就业”呢?找不到工作本来就是学生的痛处,“被就业”无异于在学生的伤口上撒盐。学校真实的反应就业率,政府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在虚高的就业率营造的外壳之下,学生的痛处就只能成为难言之隐了。
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竞争激励的今天,学生们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高校要提高就业率,也大可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下工夫。因为优秀的人才更容易在艰难的就业环境中找到满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在哪都会是“香饽饽”。教育部严查就业率为高校敲响了警钟:高校就业率注水,对学生、对学校都是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