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我国正式启动实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平原绿化三期工程建设(2011—2020年),规划到2020年,国家共投资2129亿元,完成造林216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四项工程区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并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强调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2001年至2010年,“长、珠、太、平”4项工程二期建设顺利完成。但这些地区的生态形势仍不容乐观,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覆盖17个省区市
没有森林,就没有长江的安澜,恢复森林植被是根治长江水患、维护三峡大坝安全和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实施的根本之策。
为有效巩固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一二期建设成果,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人民安康,国家林业局今年实施的《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范围覆盖17个省区市1026个县市区,总面积220.6万平方公里,上海市不再纳入工程区范围。
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增加森林面积37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9.3%,比规划实施前提升1.3个百分点。同时,初步构建完善的长江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使长江流域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森林资源储备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
珠江流域: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说,在前两期建设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又组织编制、实施了《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期规划》。
据了解,三期工程建设范围扩大到6个省区37个市州,分为5大治理区8个重点建设区域,重点是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治理,并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加快营林步伐,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保土蓄水功能。
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新增森林面积1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5%以上,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御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水域水质有所提升。
太行山:森林覆盖率提升9.7个百分点
太行山区是京津地区的天然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为进一步推进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规划》启动实施,建设范围涉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新增森林面积7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9.7个百分点。
“太行山区的自然条件比我国西部地区有优势,只要种活了,保存住,就不愁生长。”王祝雄说,坚持不懈地实施好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建设,将会为实现我国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目标,保障京津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太行山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平原:提升农区综合功能
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等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构筑平原农区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在此基础上,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并实施了《全国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
《全国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范围覆盖全国24个省区市,以全国粮食主产省和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设区域,通过加快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村镇绿化,开展退化林带的生态修复和中幼龄林带抚育,切实提升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综合功能。
规划到2020年,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7%,增加1.6个百分点,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通过三期规划建设,在全国平原地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实现等级以上公路、铁路、河流等沿线全面绿化,平原地区的森林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广大农田得到有效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