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产学研合作 需要“干中学”
王迎春

    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尤其重要。通过合作可以整合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否将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有效转移、内化到企业中去,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

    目前,产学研合作采用较多的方式是分工独立开发模式,对于那些需要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的产品,“交钥匙工程”的效果不佳。对于大学、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成果,企业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很多人认为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是当前产学研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专利只是一种知识的外化表现,而不是创造知识的能力本身。

    科技成果转移中的知识通常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被编码化的知识,传播过程中障碍较小,可以通过专利和图纸等形式转移。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难以文字表述和逻辑说明,还具有个体性、情境化等特点,包括难以表达却又很关键的技巧、经验、诀窍、团队的默契等。

    从国内外的创新实践来看,共同“干中学”是促进知识转移的有效组织形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采取的两种合作方式很有效:一种是委托科研单位开发,但派人具体、全过程参与;一种是在企业内成立项目组,邀请科研单位人具体、全过程参与。这两种组织形式虽然都有具体的责任方,但都是通过联合项目组开展工作,产学研人员相互渗透和交错。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双方共同学习、实践的过程。大学、科研院所需要学习市场需求和工程化工艺方面的知识,需要企业提供具体的参数要求。企业需要学习支撑技术产品背后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等等。共同“干中学”是解决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保证研发的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实际需求,降低知识转移风险,还可以在合作中形成新的“集体知识”。

    我国的技术交易额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技术转移的机制问题。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探索知识生产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真正发挥好协同创新的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