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
四川科技创新苗子“破土”锦绣天府
本报记者 盛利
四川苗子工程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内学生、创业团队在实验室工作
中航集团特级技师、“神舟飞船”制造的参与者高凤林在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科技创新苗子传授技艺
四川创新苗子工程先进制造业基地学员钻研机器人焊接技术
四川苗子工程中学创新基地成都七中学生参加机器人制作
四川苗子工程中学创新基地成都七中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从2010年起,四川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开创性地启动实施了“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延伸到在川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和毕业生以及部分示范性高中在校生,极大地前移了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为四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3年来,通过“人才带项目”的工程实施模式,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2年,“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立项支持青年科技后备人才重点产品开发项目14个,创新研发项目174个,小发明(小创造)项目40个,培养青年科技后备人才1200余人;在四川大学等建立了4个“科技创新苗子示范基地”。在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等建立了3个科技创新人才苗圃。

    通过工程的实施,一批脱颖而出的四川青年科技人才,一批崭露头角的科技创新团队,正在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中,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尽快成长,将逐步成为四川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为服务四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贡献力量。

    早起步、早发现、早培养

    ——激发四川科技“新活力”

    人才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拥有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不仅关系着四川人才队伍的优化和长足发展,也关系着四川科技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四川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托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全面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2011年6月,在经过一年试点后,“四川科技创新苗子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以“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为宗旨,按照“政府搭台引导、青年才俊唱戏,社会主体参与”的原则,选择四川省范围内的高校在校生、3年内的毕业生和部分示范性高中在校生,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和团队作为科技项目资助对象,支持和赞助其开展有创新思维、创新价值和产业化前景的研发项目。

    为此,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制定了《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和专家指导组,明确了管理机构和职责,完善了工作机制,多方面对青年科技人才进行资助培养,不断探索全省青年科技后备力量培养的新途径。

    按照“早起步、早发现、早培养”的实施原则,《暂行办法》提出,将重点资助青年创新人才和团队开展科学创新活动,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中有应用价值及市场前景的研发活动。资助的主要条件包括项目负责人需品学兼优,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项目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可行等。其中,对有望产业化的项目,《暂行办法》还提出,由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应向有关部门推荐,争取后续支持,并积极协助项目融资兴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带项目”

    ——力挺四川科技“新生代”

    “随着去年成功申报苗子工程项目,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夏虎正在实验室内对即将产业化的“移动互联网图像搜索”项目进行最终试验。

    这种“可见即可搜”的移动互联网搜索新业务,是夏虎2009年刚刚读研时就诞生的想法,可受困于资金、政策等一直无法实现。直到去年,在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的申报,给了他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我个人科研生涯中获得的第一个科技项目,虽然资助仅10万元,但对于刚走出校园、毫无‘资历’的我来说,无异‘雪中送炭’。”夏虎说,项目实施以来,他和团队已申请6项专利、发表3篇论文,一些想法、创意即将变成科技新产品。“一方面是信心足了,有勇气将研发、产业化做下去;另一方面,项目‘落户’也为我们带来从资金到政策、从底层到顶层一系列支持,各项工作进展很快。”

    3年来,通过苗子工程实施中“人才带项目”“项目+团队”的模式,对于培养四川青年学生、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与动手能力,对于改变学校办学理念,促进科技创新实践,展现了重要现实意义。

    在西南石油大学,苗子工程项目“低辐射健康电吹风”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完成产品制作及实验测试,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在成都理工大学,“车载GPS动态监控与智能交通平台研究”项目获得100万元风投,项目组成立的企业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万元。

    “基地+苗圃”

    ——孕育四川科技“生命力”

    “在中国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中,我们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与二重一起圆满回答了‘世界之最’谁来操作的问题。”在苗子工程师范基地中唯一的高职院校——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司徒渝说,2011年学校经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创新苗子工程先进制造业基地后,依托德阳重装基地建设、紧贴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体制创新、开放办学、整合资源,校企合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育之路。

    他说,通过基地建设,学校通过探索开展“工作站制度”,引进名人大师、能工巧匠实行项目负责制,重点培养“苗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苗子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近2年,学校已培训技能人才1100余名、高级技工198名、技师9名;创新苗子参与的研究小组获得国家专利10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技能竞赛奖项。

    四川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实施以来,在四川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天河中西医科技保育有限公司和成都七中建立了4个“科技创新苗子示范基地”;在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成都天河中西医科技保育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了3个科技创新人才苗圃。一批基地、苗圃有力地推动了高校、院所和企业转变理念,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依托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苗子工程培养基地所支持的29个项目,目前已发论文38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开发软件13项;依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先进制造业领域苗子工程培养基地,已送培博士22人、硕士123人。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四川苗子工程申报项目数达752项,同比增长69.4%,是2010年的3.5倍;项目质量不断提高,具有产业化前景的课题达21个;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申报的单位同比增长50%,实现从传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设计院、重点实验室、软件园和医院等单位扩散。目前,苗子工程支持的学科门类达20个,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川重点发展的工业“7+3”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

    而在今年,工程申报项目已达1600余项,同比增长112.8%。预计“十二五”期间,通过工程实施四川将支持250个创新项目,培育青年创新创业团队250个,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2500人,力争有50个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引导创办企业10个,促成5个项目引入风险投资快速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