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骏
永远到底有多远?对于个人来说,宇宙就是永远,似乎永不知所初,永不知所终。然而,试探永远的半径,人类不知疲倦。
这不,《科学》杂志说,在茫茫太阳系飞行了36年之后,美国航天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抵达距离太阳大约180亿公里的太阳系最外边疆,随时可能飞出太阳系,成为跨入星际空间的首个人造物体。
对时间来说,永远由每一刻构成,对宇宙来说,永远可能就是那几百亿光年的半径。从征服家门口二里远的山路,到征服地球4万公里的周长,再到征服地球和月球间38万公里的距离,以及如今征服太阳系180亿公里半径,人类的探索能力一度呈现加速状态,“永远”的定义也飞速变化。
从远古的走遍全球似乎永远不可能,到后来的飞出地球似乎永远不可能,永远的含义确实在变。后来,这些都“永远”可能了。可见过往人类定义的“遥不可及”,本身就不靠谱。
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旅行者”1号即将飞出太阳系,这是人类即将第一次向不熟悉的空间进发,是向宇宙发出人类微弱而意义重大的第一声叩问。你说,人类定义的“永远”到底还有多远?
至于那些光年级的距离,似乎并不是主要障碍。虫洞效应、曲率飞行,这些看似幻想的星际航行理论,都带有爱因斯坦等人雄厚物理研究论述的影子。而未来,还可能会有更富创意的旅行设想。
问题是,人们现在还怀有太空探索的雄心吗,还关心那些基础科学吗?
IT技术的流行,让人们误以为它代表了全部的科技,安于技术上的互联。“旅行者”1号的壮举,让人们为之一振,它能否打动这个越来越像宅男的“人类”?让人类进一步认识到探索宇宙的意义?
“旅行者”1号将不断用它的飞行距离,叩问着人类内心:我们能否像先人那样思考如何在宇宙中更有出息?能否像先人那样更加外向进取?
经济危机下,不少国家削减航天经费,有的则安于吃老本,“旅行者”1号也是36年前的老古董。在一片安于现状的气氛中,我们可喜地看到,至少中国人从探测月球到载人航天,没有停下步伐。
三十亿年前,在远古浑浊海洋中诞生了第一个可以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对于它,地球似乎是浩大无边的,然后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地球上终于出现了第一个智慧文明。回首背后这条漫漫长路,我们感慨万千,从混沌懵懂到逐渐掌握命运,正是敢于探索提升了人类自己。
探索之路上的每一次发现,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一步。随着科学进步,人类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而不是越来越多的限制。可以把永远变短,“旅行者”1号用它的行动,成全了人类对自身的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