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3日 星期四
重拳出击 虚假保健食品将无处藏身
本报记者 吴红月

    热点聚焦

    杨小亮是一位碧生源润肠茶的消费者,由于肠胃消化不良,他经常在市场上购买碧生源润肠茶增加肠胃的蠕动,清除宿便。去年底,他在网上购买了一盒碧生源润肠茶,冲泡后发现与原先在超市购买的完全不同,水中的颗粒大小不均匀,原来的茶汤清澈,颜色偏绿,而新买的水质浑浊,颜色偏黄。他随即打电话给北京市药监局举报,获知自己购买的是假冒生产的产品。

    近年来,我国的保健食品产业发展迅猛,市场形势看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等问题非常突出,像杨小亮这样的消费者受到假冒伪劣保健食品伤害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某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群众深恶痛绝,社会反响强烈。5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在京召开部署大会,针对保健食品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决定自5月初至9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四非”专项行动)。

    据了解,自1995年《食品卫生法》确定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以来,共有2006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数据显示,2012年,保健食品产业的产值已达2800多亿元。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介绍说,“随着市场不断扩大,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新组建的国家食药管理总局首当其冲采取打击‘四非’行动,让虚假保健食品无处藏身”。

    “四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非法添加问题较为严重。一些不法企业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在辅助降血糖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在缓解体力疲劳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一些企业诚信意识差,不按照标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委托加工行为不规范,有些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产品质量缺乏保障。索证索票执行不力,产品来源难以追溯。有些产品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消杀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三是虚假夸大宣传严重。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广告大肆虚假夸大产品功效。有些产品在说明书和标签上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有些产品甚至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误导消费者。还有一些普通食品以胶囊、片剂等形态与保健食品产生混淆,违规声称保健功能。

    从近年来监督抽验和投诉举报的情况来看,2012年695批次非法添加监督抽验中发现145批次的产品涉嫌非法添加药物,检出率20.8%。投诉举报中心受理的1000多条涉及保健食品投诉举报的案件中,主要是反映违法违规经营保健食品,其次是虚假夸大宣传。

    记者从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了解到,针对“四非”行为,专项行动主要采取摸底排查、突击检查、公开曝光的方式,以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案件为突破口,对保健食品市场进行整治、惩处和规范。颜江瑛强调说,“此次行动将统一查处标准,重拳出击,重点治乱,毫不手软。一旦发现‘四非’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生产经营和产品许可证,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按法律法规上限惩处”。

    颜江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打击“四非”专项行动是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组建以来的首次亮相。此次行动总体分为检查整治、案件查办和规范提高三个阶段。她说,“我们不会搞一阵风,这次行动从上到下声势大、力度大,重落实,强调解决问题、排除隐患。行动结束之后,总局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防止死灰复燃”。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保健食品监管制度的设计,推进立法工作,切实做好保健食品相关法规及配套规章制度的制修订工作,以加大监管执法依据,加大惩处力度,逐步达成社会公治的格局,促进保健食品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和氛围的形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