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复制“错误”:靠什么成就“中国专利金奖”?
本报通讯员 徐海鹏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一次偶然的错误,让山东岱银集团抱回个“大金娃娃”——技术含量极高的“中国专利金奖”。这是该公司董事长赵焕臣没有想到的。

    在面料纺织过程中,竹节本来是纺纱领域的一种纱疵,会使面料产生色档、布面凹凸不平等问题。一次偶然的失误,山东岱银集团送到客户手中的一批布便充满了这种“瑕疵”。谁知道,市场对这种布料反应出奇的好,货品甚至到了脱销的地步。于是,这个民营企业反其道而行之,打算批量复制“错误”,于是“交捻竹节纱生产方法”便应运而生。

    事情便这样充满戏剧性。颠覆了纺织领域追求纱线粗细均匀、面料表面平整的传统理念,该技术将纱线“竹节”疵点,通过设备改造,实现在传统环锭纺纱机上生产竹节花式纱,竹节花式变化丰富,风格多样;同时,提高了竹节纱的成纱质量,是纺纱生产技术领域一种新的突破。

    该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后,很快被市场认可,生产出来的交捻竹节纱,在牛仔布、装饰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12年底,累计生产21.3万吨竹节纱,新增销售额68.2亿元,新增利润5.4亿元。

    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就在刚刚结束的泰安市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上,该企业获得了泰安市委市政府100万元的奖励,以表彰该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

    “中国专利金奖”评奖向来苛刻,之前,山东省获奖企业中,也就是海尔冰箱、盛瑞传动8AT等少数高技术企业获得。而这项技术也是本届中国专利奖中山东省唯一获发明专利金奖的项目,是泰安市自1989年设奖以来获得的首枚中国专利金奖,可谓实至名归。

    “这枚奖章凝聚了企业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赵焕臣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大力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成功实现转型。”

    据了解,从2000年起,这个纺织企业每年拿出30%的利润用于科研及其奖励。企业投资2600多万元成立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组成了包括东华大学等15家纺织院校在内、由300多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团。在此基础上,技改投入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每年都有新技改项目上马。从2000年至今,岱银集团共投资3亿多元,新上精梳生产线、西服流水线、气流纺、剑杆织机等项目,加快了设备的升级换代步伐,树起了“岱银”品牌,使集团的产品质量、档次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目前,岱银集团平均每天都有一种新产品研制成功。集团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有30多项技术、产品通过省级以上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20余项技术获得中国专利。

    实际上,岱银集团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泰安市狠抓知识产权工作的缩影。

    去年间,该市共申请国内专利8586件,居全省第6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58件,占全市申请总量的33.29%。全市国内专利授权2710件,居全省第9位。而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2129件,居全省第 6位;全市累计授权专利13568件,居全省第10位。

    同时,该市制定出台了《泰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2年推进计划》、《泰安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成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和维权援助站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