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
春节需要换个过法
杨 雪
图/CFP

    好不容易盼来的春节七天长假,许多人是在辛劳奔波中度过的,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春节。千里归家,走亲访友,胡吃海喝,一年到头的辛苦并没有在假日里得到放松,反而在“收假”时无奈吐出一个字:“累”。关键是,累要累的值得,而这种累,是一种虚耗,耗人的精神,耗人的辛苦钱。

    大家都在吐槽,年味变了。依我看,也无需抱怨什么,这只不过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属正常现象。只是春节的过法还没有适应社会发展,才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春节综合征”。当回家过年成为一场数亿人次的迁徙运动,当春运买票可以催生出一连串产业链,当归家之路的艰辛可以拍成《人在囧途》的贺岁电影,全世界人民都被这神奇的中国式春节震撼了。

    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流动,在此过程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移民”。例如爷爷辈在某县城,父辈考学或工作到了省城,而子女这一辈又考学或工作到了京城。这种频繁的迁移,让许多人在春运期间不仅要千里迢迢回自己家,还要马不停蹄地回老家。回老家过年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与舅舅姑姑团聚的同时,还要应酬许多从未有过交情,只是一年见一面或者几年见一面的远房亲戚。这往往让小辈们很是头疼:待在屋里,没礼貌;出来聊天,没话说。父辈也因离家三四十年而出现诸多“水土不服”,全年的辛劳加上折腾一趟,过年只能更为疲倦。

    而上述疲于奔波的例子只是当大过春节的诸多尴尬之一,是为“劳民”。至于大吃大喝送礼发红包,是为“伤财”。这种形式上看似遵循传统的过年,却在实质上背离了春节这一中国特有习俗的精髓——团聚。那让漂泊的游子能够得到思乡的慰藉,那让辛苦劳作一年的人能够欢欢喜喜,辞旧迎新,那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劳动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一味注重过年的形式而忽视了过年的本质,致使今天这种畸变的中国式春节沦为鸡肋。春节需要换个过法,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多把握内容,让身心愉悦。团聚,亲情,也未必是地缘上的亲近,关键是要有真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