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
挽救生命的科研不能临时抱佛脚
陈雍君

    雾霾弥漫京城数日,终于招致对于霾的深入广泛研究;陨石以冲击波的形式伤及千人,才让俄美大国开始考虑联起手来对付太空危机——叹!当真正危及生命时,才懂得认真对待!虽然各种教训足够深刻,但这个道理仍然总是被忽视:那些能够挽救人类生命的科研,实在是不能临时抱佛脚去做。

    似乎在当今社会文明,自然科学的科研项目已经可以大致如此划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前者,频繁享受鲜花横幅、慰问表彰以及巨额经费支持,后者则默默无闻,仅只在危机来临或漏洞被曝光时才得以为人所知。比如最近被人议论纷纷的工业废水地下深井灌注。

    实际上,“深井灌注”并不新颖,上世纪30年代起美国就已经开始成熟应用这一技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庆和大庆多地也已应用这一技术进行污水处理。但直到最近,一则工业污水污染地下水的消息传遍网络,才引出了地下深井灌注的技术话题。各大媒体对这一消息的报道中,显然缺乏对深井灌注技术的一般性了解,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所有的地下排污都会影响到饮用水安全。而实际上,中国污水地下排放的问题,不在于向地下排污是否合适,而在于如何监管企业按照技术要求排污。

    这种平时根本不关注、出了事却一拥而上想当然“打倒之”的现象,看似反映了人们对于一些偏门冷门技术的不了解,实则反映了社会大众对于那些能够维持和挽救地球生态、保护人类生存繁衍的技术所持有的态度:不是眼前事,无关眼前人。唯有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已经出现了大面积无法忽视的损失时,人们才能把它当成一个严肃认真的问题去看待,去处理。

    当然,临时抱佛脚也是积极应对的姿态,但若能未雨绸缪,又何必承担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经济增长点的科研项目固然耀眼,但那些不挣钱,却保护生存环境,以换取更长久未来的科研项目,同样应备受重视。赚钱的技术,是商业机密,可以藏而不露,但保命的技术,实在是应该常挂嘴边,常念心头,不仅要时时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常识,影响和指导人群的思想与行为,还要提升相关研究人员的待遇,让更多人加入进来。日本全国上下的防震意识是很好的例子,北京雾霾天气的讨论和PM2.5数据的公布,不也成为减少今年春节烟花燃放的促进因素吗?

    逐利固然是人类的天性,经济发展也确实是中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但若连生存都保证不了,真是枉谈牟利与发展。相信至少在百年之内,判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基本可以从其如何对待那些虽然不带来短期经济效益,但却能长期挽救人类生命的技术的态度上看得出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