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13日,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志辉潜心研究跨流域空气动力学,在飞行器往返大气层稀薄流到连续流跨流域高超声速气动力/热关键技术问题方面取得系列创造性成果,为载人航天工程领域多类飞行器气动研制作出显著应用成效和社会效益,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李志辉作为跨流域空气动力学计算与应用研究领域的获奖者感言,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是团队集体荣誉,是默默无闻勤恳工作气动人的光荣,更是对高超声速稀薄气体力学理论分析与计算空气动力学应用研究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李志辉1991年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超声速稀薄气体动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曾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与重点支持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科研创新基金、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及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等三十余项。伴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发展历程,20年如一日勤奋耕耘飞船返回舱初期方案选型及飞行器初样设计高超声速气动、航天器再入飞行稀薄过渡流区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气动特征准确模拟、火箭与卫星高空羽流空间污染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控制并减轻发动机燃烧产物羽流对火箭与卫星污染的途径方法、稀薄气体自由分子流到连续流跨流域空气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等科研方向的研究。
李志辉通过分析研究稀薄气体当地化桥函数理论及运行的大型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试验数据,继承并发展了适于高、低不同马赫数通用、高效的高超声速再入稀薄气动力特性当地化快速算法与软件,为“神舟”飞船返回舱最初立项及多类机动飞行器的预测分析、计算评估,以及工程应用与型号研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自1992年以来,围绕DSMC方法在航天器绕流、过渡区非平衡流应用研究,建立了含内能激发混合气体激波结构及航天器再入稀薄过渡流区气动特征DSMC仿真软件,为飞船返回舱等再入飞行稀薄流区气动力、热特性计算研究,“神舟”飞船初样、正样选型气动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设计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志辉带领课题组致力于火箭、卫星高空羽流空间污染理论建模与数值模拟,建立了可靠模拟航天器姿控发动机与反推火箭发动机内外多流区气固两相多组分燃气混合物羽流污染流场N-S/DSMC分区耦合算法及其对航天器星箭分离、在轨卫星与太阳电池翼侵蚀污染应用研究平台,编制了工程实用、具有较高准确度和鲁棒性的计算软件,研究成果直接用于高真空环境“东方红”在轨卫星太阳电池翼羽流污染防护设计。通过对安装于运载火箭不同位置、不同安装角的反推火箭发动机气固两相多组分混合物羽流场计算研究,提出控制并减轻发动机燃烧产物羽流对火箭、卫星污染的途径、方法,为我国运载火箭星箭分离空间环境工程研制提供了重要设计依据与预测评估方法。
如何发展跨越连续流到近连续滑移流、稀薄过渡流以至自由分子流各流域空气动力学特征数值模拟方法、手段,是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应用部门广泛关注而一直未能解决的流体力学前沿课题。李志辉为了满足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发展急需,不畏艰难困苦,潜心从事自由分子流到连续流跨流域空气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并得到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张涵信院士扶持帮助。他通过探索描述各流域微观分子输运现象的Boltzmann(玻尔兹曼)模型方程数值计算研究,创建了从稀薄气体自由分子流到连续流的统一算法理论与系列计算技术,率先在国际上提出求解复杂飞行器跨流域高超声速绕流问题气体运动论统一算法与大规模并行计算应用研究方向,建立模拟微槽道流Boltzmann模型方程数值计算方法,推动新型流体力学计算技术在航天飞行器、MEMS微尺度流动与传热应用发展。系列成果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6年三次被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选为创新性研究成果,编入《空气动力学学科发展蓝皮书》。系列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等国际专业刊物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6篇,EI收录22篇,CSTPCD收录19篇,Google学术索引达170多次。建立了可稳定运行于千万亿次超级巨型计算机求解Boltzmann模型方程的可扩展大规模并行计算软件应用研究平台,首次将统一算法成功用于我国“神舟”飞船返回舱稀薄过渡流区飞行绕流大规模并行计算,解决传统计算方法难以解决的航天器再入飞行姿态配平问题。通过将统一算法应用于大尺度复杂机动飞行器跨流区50km—100km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并行计算研究,首次计算发现大尺度复杂高超声速飞行器跨流域物面绕流与热流变化规律,对飞行器工程系统设计起到了重要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关键作用。
李志辉是研究所稀薄气体动力学学科带头人,他将长期的一线学术基础研究与航天研制需求应用结合,培养了较强的课题组织实施攻关能力,也培养了一支近空间飞行环境下跨流域空气动力学问题模拟研究团队。部分项目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成果奖5项、优秀学术论文奖6次,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航空航天复杂流动机理及其数值模拟研究群体”,先后获部委级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