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8日 星期四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写在遵化建市20周年之际

    □ 本报记者 宋莉

    今年是河北遵化撤县建市20周年。20年来,遵化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11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90元,比建市初期提高了9倍;发展各类龙头企业57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3%,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食品工业强市”,连续六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骄阳6月,穿行于遵化的三山两川,记者感受到,这里希望的田野上处处盛开着和谐之花。

    从“单一模式”

    到“丰富多彩”

    建市之初,遵化农产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该市在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狠抓科技兴农,促进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从2003年开始,该市继续将粮食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首要工程,积极推广玉米“一增四改”和小麦晚播节水等技术,使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贡献率达到50%。2011年,该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2万吨的历史高水平。

    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上,遵化市突出扶持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支农惠农强农力度。仅“十一五”期间,该市累计投入支农财政资金4.6亿元。“十五”以来,该市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通过调整,到2011年,该市农业发展真正由过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丰富多彩”。粮食播种面积65万亩,总产量达到27.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6万亩,产量达到71.2万吨;食用菌大棚达到6500个,产量达到14万吨;果品面积达59.8万亩,蔬菜、食用菌、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从“筑巢引凤”

    到“借船出海”

    为打造引资“洼地”,“十一五”以来,遵化市连年出台《遵化市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扶持奖励办法》,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政策倾斜。设立招商引资奖和项目建设奖,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奖励;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基地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重点环节的扶持力度。

    “筑巢引凤”“借船出海”战略不但使该市8亿工商资本转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也引来了加拿大亚达基因、山东六和等投资。“十一五”期间,该市相继实施了美客多肉鸡产业化、蓝猫30万吨果汁果奶等55个单体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负担型农民”

    到“福利型农民”

    伴随着经济实力增强,遵化市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力改善民生,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06年,该市开始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并全面建立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6%。从2007年开始,该市农村孩子上学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以来,该市按照“因村制宜、尊重民意、规划先行、产业带动、分类指导、规范运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先后探索出“村企共建、合作共赢,多村联合、再造中心,弱势强起、新民居催生新产业”建设模式,打造出西三里乡“富力绿洲”、团瓢庄乡“兴隆山庄”、平安城镇“平安家园”等精品典型。目前该市实施了91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6.6亿元,完成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

    如今,遵化市正续写着华彩篇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