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5月20日,一百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举行的供需见面会,见面会上,宁津方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如果他们到宁津企业就职,可纳入宁津事业编制,每月领取企业、财政双份工资。五年后,如果不愿在企业就职,可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双薪双管双用”机制为其主要的宣传点,“事业编制、双份工薪”等政策吸引众多大学生目光。(5月23日《山东商报》)
就宁津县开出的条件而言,不啻于“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政府如此亲力亲为替企业招徕人才,虽说有职能错位之嫌,但其为当地企业谋发展之心也算殷殷可鉴。只是透过“双管双薪”这开满鲜花的月亮看宁津县的这一举措,却不免产生种种隐忧。
财政负担之忧。“双管双薪”去年便已在宁津施行,从已经进入宁津县企业工作的大学生薪酬待遇来看,享受财政工资人均为一千到两千元之间,加上企业的工资,总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财政拨付的工资均来自于当地税收,而宁津本来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尚未完成振兴之时,任何不必要的财政负担都应排除在决策之外。若政府希望解决人才的待遇问题,更应该把这个任务交给企业来完成,由企业开出高薪吸引人才,政府可在税收及其他政策优惠上给予企业相关支持,共同完成人才的吸引与挽留,而不是把这个成本转嫁给宁津的普通纳税人。 公平之忧。宁津县这种以事业编制为人才引进“上保险”,实际上是人为制造了对其他劳动者的身份不平等。如果不存在巨大的智力和技术能力差距,“人才”们的这一待遇很难让其他劳动者心理平衡。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且不论专业能力有多强,至少在工作经验上便不如企业的一些“熟手”,而这种过于突出的待遇自然会引起其他优秀员工的不满。况且,没有经过考试、考核这些必须的人才选拔环节,“人才”的定义本身就难以服众。另外,就算人才的高薪系企业自愿付予,旁人无权置喙,但“人才们”拿的那部分由财政支付的工资,同样对事业编制单位的人而言是一种不公平体现,没在事业单位上班,凭什么要领事业单位的工资?这既违背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也是一种变相的“吃空饷”。
人才价值取向之忧。宁津县处心积虑为引进人才而开出了让人垂涎的条件,真正目的是为了当地的企业发展、经济腾飞,这就是说,引进的应是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例如宁津县所述的“国际贸易、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而人才的最佳配置应该是把他们安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效益,但宁津县“五年后,如果不愿在企业就职,可安排进机关事业单位。”这一条件却极有可能导致人才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五年,正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由生手成长为熟手,由理论转向实际,进而成长为骨干的时间,而进机关过悠闲自在的日子足以诱惑绝大多数人放弃企业的工作,掉头走进机关办公室。这样一来,被嘲讽的除了价值取向的变化,更有当初为招徕人才而付出的制度及经济成本。
说了这么多的隐忧,最大的隐忧其实是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那就是权力寻租之忧。绕开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的程序,本身就引发了人们太多的猜测和联想,尽管宁津有种种理由说明这一政策符合当地的实际,但不能保证在此过程中可以完全公开、公正、透明,也就难保不会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我不敢断言这一政策必定成为权力之手获取公共资源的依托,但我相信,跟我一样具有这种隐忧的人不会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