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4日 星期四
清华学生走进兰考触摸中国智慧
马宇平 苏心
支队成员在深入了解中国“精准扶贫”工作方式。苏心 饶金辉 摄

    在G801次列车上,二十几位年轻人埋头填着一份中英文双语问卷。他们从北京出发,目的地是河南省兰考县。

    来自孟加拉的小伙儿毛明告诉身旁的队友,自己对兰考有一些了解。他知道那里“是中国扶贫工作重点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到过那里”,也知道“曾有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焦裕禄在兰考工作”。

    毛民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这天,他随学校实践支队赴兰考调研。这支队伍里,有10名来自清华大学不同院系的中国学生和9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

    在2018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组织“洞察中国 中外青年同走改革开放之路”实践活动,共有3支实践队伍从清华大学出发,分赴深圳、兰考、上海—嘉兴等地展开实践。每支队伍的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按1∶1的比例构成。他们希望“在国际视角下调研中国发展之路,提升清华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第一次走进中国的农村”

    “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来自英国的中文系交换生Eloise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走进中国的农村。

    “中国发展得太快了。”Eloise说,听到他们植树(兰考县曾种植泡桐治理“三害”)、扶贫,并且通过生产乐器来致富,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很有趣。

    与Eloise经历相似,实践队里的国际生几乎都是第一次去农村调研。

    兰考支队领队、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副书记俞荟向记者介绍,自活动面向全校研究生发布后,收到了135名中国学生和68名国际学生的报名。

    支队带队教师、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徐鹏表示,作为此次“洞察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之一,兰考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3次考察的地方,其发展还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到兰考来,除了让我国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外,对于国际学生,我们希望他们对我国有更多了解。

    兰考的“青年课堂”

    “兰考是如何鼓励青年英才留在兰考的呢?”在与当地政府的座谈会上,来自澳大利亚的管梅梅提问道。兰考县组织部长席建设用“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这9个字回答道。并详细介绍了兰考2016年启动的“新兰英才”计划。

    精仪系2017级硕士生熊文珍说,“在兰考县展览馆了解到这里的防灾脱贫过程和防沙治理工作,很受感触。”

    在兰考的调研中,队员走访村民,与当地村委会交流,了解当地扶贫产业现状,开展博士生讲师团宣讲、《摆脱贫困》读书会和影像分享会。

    此外,队员们还分成四个小组入户走访,深入地了解当地脱贫户的真实生活和家庭情况,细致到家禽饲养数量、学校奖学金的覆盖、特殊儿童教育、对当地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等。

    支队成员眼中的“中国智慧”

    来自蒙古国的支队成员Naanga,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兰考脱贫让她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地方政府仔细分析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各类政策”。

    而让日本的夏目英男印象深刻的则是当地政府对“群众满意度”的关注。在与县长的交流中他得知,兰考脱贫不仅看收入标准,更重视群众满意度。兰考县脱贫时群众满意度达到98.86%。“‘中国智慧’源自于14亿人民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提供自己的知识,为社会问题创造一些解决方案。”

    支队成员、博士生讲师团成员王蔚觉得,兰考之行后,他对“强国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将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散播正能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