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取水。 史诗 摄 |
“你现在置身的隧道就是南水北调的穿黄工程,邙山脚下,长江水通过暗涵从黄河河床底下布置的两条隧洞,与黄河主流呈十字交叉,安全向北流去。”9月21日,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全国科普日的主场——陶岔渠首,戴上VR设备,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绳岗小学的学生们正身临其境感受长江黄河“相遇握手”。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为南水北调“做体检”。这项智慧豪华的“体检套餐”究竟包括哪些项目呢?
“外科”检查,保证取水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坝前2公里的引水渠段,是丹江水入渠的第一站,在这里,陶岔坝前水质在线浮标站像一只安静的小橙鸭,悠悠浮现在引水渠口,365天时刻监控着水质变化,保证这一泓碧波,只此青绿。
渠首上空,工作人员操控的无人机缓缓升起,开始对总干渠进行检查。无人机飞行高度可达500米,飞行距离能达到7公里。通过机身上搭配的摄像头,可将工程情况尽收眼底。
此外,丹江口水库的水进入渠首大坝需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机器人内置的过滤网孔径最小只有5毫米,足以让漂浮物无处遁形。机器人单次可收集漂浮物300千克,每天累计作业8小时可收集1000多千克漂浮物,还能自动卸渣,安全又智能。
“内科”检查,保证输水安全
南水北调千里长渠水下工程运行情况需要定期排查,在稽察大队工作人员的操控下,第三代水下机器人潜入渠底,开始对水下各类隐患进行排查,还要拍摄图像并采集数据。
工作人员介绍,水下机器人能够在流速大、温度低的水中悬停,面对水流不断扰动,它的姿态传感器可以第一时间感受这种变化,并传输给“大脑”,进而发出指令,自我修正机身状态。
日常监护,呵护一江南水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井”,那么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就像一个“总阀门”和“水龙头”。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从这里一路向北,渠水泱泱,千顷澄碧。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输水超588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中线工程的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南水”的第一重大用途就是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因此,水质安全至关重要。
南水北调中线渠段全长1432公里,共设渠首、河南、河北、天津、北京5个固定实验室,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个移动实验室,3台自动监测车和30个水质监测断面。
应急救护,保证用水安全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各类水污染突发事件。为了能够及时“救护”沿线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立了水质监测中心、管理处应急抢险队伍、运行维护协同单位和地方沿线用水单位四级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水污染应急处置演练,为中线干渠的水质保护再加一层防护网。
总之,渠首的每一滴水,都要经过层层检测,才被“放行”,冲泡清晨餐桌的第一杯牛奶,洗去夜归人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