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
月壤样品亮相 这场科普大戏精彩纷呈
□ 科普时报记者 吴 琼 毛梦囡
学生在体验载人飞船返回舱。吴琼 摄

    编者按 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9月19日至20日,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大会以“提升科学素质,共建繁荣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为主题,700余位中外代表围绕科学素质赋能现代化、增进人民福祉开展研讨交流。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记者带你到现场感受科学的魅力,聆听专家的真知灼见,与世界一起触摸科学的脉搏。

============================================================

    “您已经乘坐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回到地球,体验完毕。”

    9月17日的北京首钢园区人头攒动,排队体验“星际穿越”的观众,在摘下VR设备后多少都显得有些恍惚,旁边则是排满了等待体验的观众……这场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带来104家单位的360个展项,多方位展示了新时代以来科普工作取得的丰富成果和生动实践,为公众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科普盛宴。

    见证来自宇宙的“礼物”

    走进展厅,各类“重量级”展品令人目不暇接。

    最震撼人心的展区,则非“逐梦苍穹”展区莫属,嫦娥五号返回器、火星着陆平台等实物展品纷纷与观众见面。“太不可思议了,它真的来自月球吗?”不少学生兴奋地聚集在存放着100毫克月壤的透明容器前,端详着2020年底嫦娥五号返回器从月球带回的“土特产”。目前,科学家已经从月壤中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还有更多关于宇宙和生命的谜团待解。

    C919模拟驾驶舱最是吸睛,能让公众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流程,并尝试在雷暴、雨雪等天气环境中解决常见飞行故障;1:10的“瑞雪迎春”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模型,则能直观地让公众了解世界一流高铁列车的设计制造技术;超高速磁悬浮与电磁推进系统听着有些高深,当你看到时速1000公里的“高速飞车”,模拟体验到被电磁发射送出大气层的感觉,就会惊叹于这项技术的广阔前景。

    科学教育做加法很“有料”

    在科学教育展区,来自北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同学正在向参观者演示科学课的成果。“这是我们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制作的9个纸壳机器人,它们扭动、唱歌的能力,是同学们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编程实现的。”

    旁边的同学有的展示着自己改进的物理课教具“电压电流数值采集显示试验台”,有的捧着烙画耐心地解释着制作过程……

    现场有家长好奇地问道:“你们制作这些不会影响学习吗?”“我们这些成果都是在科学课上制作的。”同学们笑着介绍说,“这属于研究性学习,能锻炼我们的理性思维,知道面对问题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小组共同面对,培养了团队精神。制作完成之后,大家都充满了成就感,感觉也更有自信了。”

    健康科普备受关注

    “‘数字中医针灸铜人’精准复现人体经络系统,能够在3D以及VR环境中,展现人体解剖结构与十二经络、七经八脉以及400多个穴位……”在健康科普展区,不少参观者在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跃跃欲试想尝试用虚拟手臂为中医针灸铜人扎针灸。

    在公共卫生安全展区,蚊虫等病媒生物的标本让不少人驻足。“蚊虫叮咬每年能够导致几十万人死亡。近几年随着气候变暖,蚊虫生存的区域也迅速向北扩展,在西北地区甚至西藏南部都已经出现伊蚊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表示,在这种趋势下,公众更要加强对蚊虫等病媒生物的了解,并学会通过正确的生活习惯来避免为其提供滋生环境,减少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发生。

    在户外展区,智慧救护、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应急科普等应急体验活动也备受观众青睐。“科普视频中常见的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标准、有效还是很难的。”在现场体验给AI科普机器人进行“急救”的观众表示,期待这些用于实操训练的设备普及到更多场所,帮助大家真正掌握自救互救的急救技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