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笔中之冠”看湖笔
□ 高桃芝
中国湖笔博物馆,特级工艺大师杨卓民先生(1900-1976)所制“双羊牌”精品。
视觉中国供图

    非遗文化之窗

    湖笔,即湖州毛笔,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青睐,被誉为“笔中之冠”,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

    相传,秦朝大将蒙恬“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发明了毛笔。蒙恬后居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湖笔,并将此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他也因此被世人奉为“笔祖”,善琏则成为湖笔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湖笔闻名于世,当在元朝。元以前,我国以宣笔最为有名。元以后,湖笔逐渐取代宣笔。湖笔的成名离不开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他对当地湖笔的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赵孟頫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毁重制。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也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制作笔头的原料不同,湖笔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和兼毫四大类。羊毫性韧柔和,回转如意;紫毫,俗称兔毫,以野兔背上紫黑色毛为最佳,是毛笔中最坚硬的一种,有“尖利如刀”之说;狼毫,则取黄鼠狼尾巴上的毛,性能刚健,富有弹性;兼毫,取软硬两种毛拼在一起而成,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每类湖笔分大楷、中楷、小楷,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锋也叫锋颖,是指笔头前端那段透亮的毫尖,笔工们称其“黑子”。锋颖是决定毛笔优劣的关键。湖笔锋颖齐嫩,黑白分明,达到了“尖、齐、圆、健”兼备的艺术水平,这是中国最好的毛笔标准。尖,笔锋尖锐不开叉,利于钩捺;齐,笔尖压平后,笔毛要齐,没有参差长短;圆,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湖颖之技甲天下”,湖笔与其他毛笔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一支湖笔,从选材到制作,是眼神与毛毫之间近乎苛刻的选择,由手指与笔头、笔杆之间千百次地碰撞而成。按照传统技艺,湖笔制作分为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镶嵌、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又细分成120多道小工序。其中以笔料、水盆、结头、择笔4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

    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择取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这一带的羊毫为上品,锋嫩质净。一只山羊一般产毛料150克,其中带锋颖的只有30克,而且全部产自脖颈和腋下。一支上等的羊毫笔要用到一两只山羊的锋颖,可谓“千万毛中拣一毫”。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水盆一律由女工担当,她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逐一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结头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至这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将融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择笔又称修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使毛笔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在一代代笔工长年累月的坚守中,湖笔制作技艺才得以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毛笔的佼佼者,并誉满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笔更是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推崇。文学巨匠、书画大师郭沫若曾多次订制湖笔,与湖笔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2月,湖笔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5月,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让湖笔愈发兴旺。

    一支支湖笔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如行云流水,翰墨飘香、丹青溢彩,留下“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灿烂艺术。精湛的湖笔制作工艺及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湖州历史文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