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陈宝钦:播种科学的“魔方爷爷”
□ 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朱 玺
图为陈宝钦在科普讲座上为小朋友讲解如何复原魔方(受访者供图)

    科普达人

    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在一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讲座中,有位老人正在台上侃侃而谈,不时展示着手里的魔方。台下座无虚席,孩子们都被这位爷爷讲的内容所吸引,听得津津有味。谁能想到,这位白发老者是微电子微光刻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近百项奖励,2022年被北京市朝阳区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就是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囯科大)教授陈宝钦。

    从一台半导体矿石收音机说起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时代的陈宝钦最喜欢读一本叫《知识就是力量》的科普杂志。有一次,他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用锗矿石、图钉、耳机和漆包线组合,制造出了能听到好多“吱哩哇啦”电台广播的“半导体矿石收音机”。他兴奋不已,被这块神奇的半导体小石头迷住了。

    1960年,18岁的陈宝钦考入北京大学六年制的物理系物理专业,师从黄昆教授,从事半导体的学习和研究。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就是那台小小的半导体矿石收音机,在他心里播下了半导体技术的种子,为他打开毕生研究微光刻技术的大门。

    甘为攀登科学高峰背“氧气瓶”

    陈老师常在科普讲座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既有当科学家工程师的理想,也都树立过这样的志向:甘当攀登科学高峰征途上背氧气瓶的营员,甘为祖国建设大业中的铺路石子和一砖一瓦,甘做国家伟大工程中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也是他一生的坚持。

    微电子芯片制造技术是世界加工技术的珠穆朗玛峰,攀登科学高峰需要“氧气”,而陈宝钦甘愿做那个背“氧气瓶”的人。如今已八十岁高龄的他,亲历了光刻技术发展的六十年,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年轻时许下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诺言。在微光刻尤其是电子束光刻领域,他和我国一批从事微纳米加工技术的科技工作者一道,为能完美实现更小尺寸而不断努力。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陈宝钦用点滴平凡活出了充实且有意义的一生!

    用魔方播种的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

    如今,退休的陈宝钦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讲师团成员。他仍活跃在大学教书、青少年科普第一线,践行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奉献了一场场科学盛宴。从三岁幼儿园小朋友到九十岁离退休老干部、从线下到线上,陈老师的课堂越来越大,他的直播课最多时有近三万人在线观看。科普内容精彩纷呈,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确定好合适的主题:既有微电子如何把沙子炼成芯片的故事,又有以魔方为例谈学习力培养的教学课。他自费购入大量书籍、教具,应用于科普活动中,采用演示、互动观察体验和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公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每当看到听众目不转睛、饶有兴趣听他讲课的状态时,陈老师“别提心里有多美了”。

    有意思的是,陈老师对魔方情有独钟。当时,为了满足小学一年级女儿学魔方的强烈愿望,陈老师开始研究魔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惊喜地发现魔方是非常好的教学工具:它的创意和设计不仅能与数学、现代物理学、晶体学甚至机器人联系起来,其复原的过程也能启发孩子们养成刻苦努力、探索钻研、挑战自我的能力。

    因此每当他出去讲课时,都会随手带上一块魔方,通过魔方向听众传递可贵的科研精神:“要想学会复原魔方非常非常难,第一要有探索钻研精神;第二要挑战自我;第三要有I CAN精神,相信自己;第四要有面壁修炼精神;最后,要有爱因斯坦式刨根问底的劲头,一定要多问为什么,搞清楚原理。”他认为科学就是不断地撞南墙、钻牛角尖、去试错,而魔方恰恰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最佳体现,由此总结出学习魔方需要“五心”:好奇心、决心、自信心、耐心和虚心。

    “我是一个科技志愿者和微电子科学的播种机。自己干了一辈子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工作——从微米做到纳米、从光学做到电子束、从指导博士研究生做到科普教育。”魔方爷爷笑着说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