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学科融合助力教育供给侧改革
□ 科普时报记者 李 苹

    学习科学

    “希望学校正式复课后,随着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推出的学科融合课程的持续开展,能够进一步助力教育改革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5月18日,在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减少课时 增加浓度 提高效率——基于学习科学的融合课程教学实践研讨会”上,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作了总结发言。

    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三点,联合学校、学术研究,以及普及研究成果。基于此次学习科学的融合课程教学实践,再次证明了学会的宗旨和坚持。方中雄从宏观的角度,对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的学科融合课程开发和前景给予肯定。他指出,此次疫情对全世界教育界影响巨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称,截至3月30日,共有184个国家已关闭境内的部分或全部教育机构,涉及到全世界87%以上的学生,达15.34亿人。未来,越来越有不确定性,为了改变和适应不可知的未来,教育要在改变与适应、坚持和坚守的博弈中实现自身的提升。

    方中雄认为,教育将改变什么?适应的又是什么呢?首先,疫情的冲击,使原先以线下学校教育为主,线上培训机构教育为辅的线上线下教育形态发生了逆转,变成了以线上学校为主。使原先线下学校教育解决共性问题,线上培训机构满足个性需求,变成了线上的学校教育解决满足个性需求,线下的学校集中上课时解决共性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少讲,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多学,学生的线上学习更多地表现为自立学生和自主学习。这些变化,构成了疫情时期应急状态下教学的特点。

    他指出,要思考如何建立“平战结合”,面向未来,解决不定性因素,体现教育改革目标的新型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设计满足这一目标的课程的问题。而学科融合的课程,就是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其次,教育要辨清“坚守什么”?去年国家提出了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的目标,这就是现在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后教育坚守的主题。现今,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学科融合课程,既适应形势需要,又抓住了基于课标的原则,落实了“综合+优化”的要求,很有意义。

    第三,教育要解决“提升什么”?学科融合并不是新课题,但是在线上教育的条件下开发的学科融合课程,是新的情境下基于学科的综合化教学出新的策略、路径和方法。这种适合不同情境下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课例,体现的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提升。

    研讨会上,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会员校的老师、朝阳区全体中小学老师、以及四川、云南、青海、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河北等全国各地的老师观看了会议的现场直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地的关心这一研讨会主题的专家和老师也同步观看了会议的全球同步播放。据统计,研讨会线上观看人数超过38万人次,观众提出的互动问题超过200个,互动消息超过300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在教育界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和家长中产生巨大反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