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都柏林科学美术馆:艺术呈现传染病
□ 谌璐琳
图1:“传染病:离远点儿”展览海报。
图2:病毒在展馆内传播的模拟显示。
图3:《科学》杂志刊登关于传染病展览的文章。

    2008年,在爱尔兰都柏林皮尔斯街圣三一学院的一个角落里,悄然诞生了一家前卫的科学中心——都柏林科学美术馆(Science Gallery Dublin)。都柏林科学美术馆与大多数科学中心都不一样,它只举办临时展览,并且所有的展览都是免费的。它试图通过呈现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发现力。

    自开放以来,都柏林科学美术馆举办了43个独具特色的展览,有超过300万观众访问。展览主题从暴力、爱,到传染病、仿生学、人类未来,不一而足。有趣的是,2009年4月15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宣布发现一种新型甲型流感病毒H1N1,随即这种病毒以“猪流感”之名迅速发展成世界性传染病。而几乎同时,一场名为“传染病:离远点儿”(INFECTIOUS:Stay Away)的展览在都柏林科学美术馆拉开帷幕。面对这一巧合,策展人卢克·奥尼尔认为“这简直是一次惊人的市场营销。我们藉此展览提醒公众这次‘猪流感’传染事件;同时‘猪流感’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展览,了解传染病的真实面貌” (图1)。

    这次展览由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学院的卢克·奥尼尔教授、克里奥娜·奥法雷利教授、迈克尔·约翰·戈尔教授共同策划,旨在通过科学手段和艺术形式探索传染病的感染机制和遏制策略。

    参观开始前,观众会拿到一份类似药品说明书的参观指南。随后,每位观众会得到一枚RFID电子标签,通过这枚标签,观众在展厅内的行踪,以及病毒是怎样通过人和物品相互传播都能在LED显示屏上一览无余(图2),观众可能随时看到自己已经成为“现场流行病模拟”的受害者,必须立即前往“消毒站”。

    在“免疫实验室”,观众可以提供DNA样本,看看自己拥有哪些天然免疫力,是否易患结核病和疟疾等疾病,也可以将个人数据贡献给三一学院科学家正在开展的免疫学研究。在一个名为“亲吻”的集体艺术项目中,观众可以亲吻琼脂板,完成细菌培养后的琼脂板会被陈列在墙上,展示人们的口腔和鼻子中的细菌。而在“传染病星球”展项中,来自美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设计了基于航空运输枢纽的数学模型,绘制了流感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图。从他们的模型中可以得出一个稍微令人费解的结论,那就是在澳大利亚,传染病往往会很快出现。另外,遏制传染病的措施往往会面临文化、经济、政治和伦理问题。

    如果观众更倾向于观看而非参与,馆内还有很多非互动性展项。一个名为“部落”的沉浸式影像装置,通过呈现肠道沙门氏菌感染和大规模历史战争的相似之处,以爱尔兰史诗般的风格探索人类免疫系统复杂的工作机制。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污名”展项,通过一组取自医学教科书到童话故事等历史文献中被感染身体部位的插图,给人以触目惊心的直观感受,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对疾病和感染的看法是如何改变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都觉得细菌并不是那么可爱,但“污名”展项实际上告诉观众,视觉表征是如何传递知识、扩大人们的内心恐惧和对疾病的厌恶,展项似乎在质疑人们面对传染病时是否太过于危言耸听了。

    展览开放的几个月内,人们对“猪流感”的担心和“大流行”等字眼的滥用不断升级,展览也许并不能减轻人们对传染病的担忧,但也不失为一种及时的解决办法。最终有超过4.5万人参与了这次展览。2009年5月23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由约翰·博汉农撰写的关于这次展览的文章,文章称“即使在一场大流行病中也能看到一线光明。大量观众涌入爱尔兰流行病展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疾病传播数据。”(图3)

    回到当下,最近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命运被一种叫做“病毒”的小东西彻底改变。在通过病毒感染的传染病面前,人类从无力反抗,到不断攻克难关,人类和病毒的关系可以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斗”。一场“传染病”展览,也许能让人类逐渐认清这个对手,常备不懈,枕戈待旦。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