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全世界每天至少有一个物种绝灭
□ 许智宏
图1:橙腹树蛙背部皮肤光滑,呈绿色,上有白色斑点散布。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阔叶林中。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台湾。
图2:水獭为半水栖食肉兽类。余部位均为咖啡褐色。其广泛栖息于高原或低地的河流、湖泊、沼泽、池塘及其附近。尤其喜欢生活在两岸林木繁茂的水域。大多独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的分布密度很低,数量较少。
图3:栗树鸭雌雄相似,上体主要为黑褐色,尾上覆羽、下胸和腹为栗色,颈较长,背、肩黑褐色,具棕色或棕灰色羽缘。通常栖息在植物丰富的淡水湿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国外见于东南亚国家。
图4:小熊猫是一个古老的孑遗物种,堪称活化石,非常珍贵。其外形似熊,头部像猫,故有“小熊猫”之称。为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特有种,中国现仅见于云南、西藏、四川。国外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

    大自然中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构成了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内涵。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减少。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监测中心估计,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将有5万~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威胁。换句话说,约每5种植物中就有1种遭受生存威胁。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发布的《2016地球生存报告》,从1970年到2012年,全球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58%,其中陆地动物种群下降了38%,淡水动物种群下降了81%,海洋动物种群下降了36%。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到2020年,全世界将丧失2/3的脊椎动物种群数量。美国生物保护学者于1993年提出当时世界上濒临绝灭的十大物种:中国大熊猫、西伯利亚虎、亚洲黑熊、印尼马鲁古白鹦、亚洲猩猩、非洲黑犀牛、北美石龟、北美玳瑁、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鳄鱼以及巴西红木。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也是许多野生和栽培果树(柑橘、苹果、梨、猕猴桃等)、经济植物和花卉(茶、桑、杜鹃、牡丹等)以及许多家养动物或宠物的主要起源中心。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不断加剧。

    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物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植物绝灭往往会引起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其他生物消失,由此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许多对人类有潜在食用、药用价值,可为工农业提供原料的动植物资源正濒于绝灭。物种的消失意味着可用动植物资源的绝对减少,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因而,“抢救生物就是拯救人类本身”。

    近几十年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日益重视。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广大科技人员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比如,一度被认为已经绝迹的朱鹮,自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姚家沟村发现7只野生朱鹮后,经过有效的保护、繁育,现在种群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至今陕西境内的种群已达2500多只,在国内浙江等地重建野生种群也取得重大进展。然而,我们仍不能过于乐观,我国目前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栖息地退化与丧失、资源过度利用与干扰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的形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正在消失的美丽》一书对我国130种珍稀濒危植物和214种珍稀濒危动物的重要性、识别特征、繁殖特性、濒危等级、保护现状、发现史、文化史和保护价值等进行了比较科学和系统的介绍,并对每个物种提出了保护建议。每个物种不仅有难得一见的精美照片,还附有彩色绘图。该书的编辑出版是我国动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工作者对珍稀濒危物种多年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

    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广大民众了解我国珍稀濒危物种,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中,这对我国濒危生物物种的有效保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这是作者为《正在消失的美丽》一书所撰写的序言。北京出版社授权本报刊登,本报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