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洛伦兹:欣赏造物之美
□ 尹传红
跟在洛伦兹身后的,是一窝已对他产生了印随作用的幼雁。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初夏,在奥地利东部靠近阿尔腾堡的多瑙河湿地,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1903-1989)与他的朋友兼助手阿尔弗雷德·塞茨,身穿游泳裤,挎着摄像机,抬着独木舟,带着一支奇怪的队伍在美景间缓慢地穿行。

    打头的是一条大红狗,后面跟着的动物有10只半大不小的灰雁,13只吱吱叫的小野鸭,1只模样奇特的“丑小鸭”(红色秋沙鸭和埃及雁的杂交种)。

    他们打算为灰雁拍摄一部纪录影片。

    到达一处风景如画的水塘之后,作为摄影师的塞茨即开始紧张的工作,而作为“科学指导”的洛伦茨,此时的主要“任务”则是躺在水边柔软的草地上,闭目养神晒太阳。他能听到水蛙懒洋洋地呱呱叫,黑顶林莺正唱着欢快的歌儿,还能听到稍远处塞茨给摄像机上发条的声音,以及塞茨抱怨游来游去的小野鸭总是闯入画面(此刻他只想让灰雁出现在镜头中)。

    昏昏欲睡之时,洛伦茨突然迷迷糊糊地听到塞茨在生气地叫道:“啷啷啷,啷啷啷!哦,不,我想说,呱,咯咯咯咯,呱,咯咯咯咯!”洛伦茨一下子笑醒了:塞茨本来是想把小野鸭赶走,但却错误地用灰雁的语言和它们对话。

    就是在这一刻,创作一本书的念头第一次出现在洛伦茨的大脑中。“因为没有人能一起分享这个笑话,赛茨正忙着工作呢。我想:把这个笑话讲给别人,其实还不如把它分享给每一个人。”1949年夏,洛伦茨在为《所罗门王的指环》德文版撰写的序言中写道:“为了能够确切地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这点你们完全可以放心,我就是这样的人。”

    身为“动物行为学之父”的洛伦茨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大自然展现了令人着迷而又使人敬畏的美,你越是深入探究每一个细节和每一项特点,就越能发现它的美。他的经验是,你对大自然知道得越多,就会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它迷人的真相所感动。那些成果丰硕的优秀生物学家,都是发自内心地欣赏造物之美,因而以此为终生志向,并由于研究工作而增长的知识,反过来更加深了其在欣赏大自然和工作时的乐趣。

    《所罗门王的指环》结合作者观察、研究及个人体验,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鹦鹉、斗鱼、水鼩、寒鸦、野兔和狼等许多动物不同的本性、行为和趣闻。其最初的德文版名为《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

    书之开篇,洛伦茨引述了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首小诗,表明其旨趣所在,诗云:“从来没有哪个国王,能够像所罗门这样,他可以和蝴蝶说话,就像两人闲聊家常。”此中所罗门王,即是《圣经》中提到的大卫之子、智慧之王,他“讲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圣经》原意是说所罗门讲到了动物,但却被误解演绎成所罗门能够与动物对话,而他的魔力关键,则在于他手上所戴的戒指。

    由于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罗门王的指环》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广受赞誉,一再被重印,成了风靡世界的科学人文经典。1950年1月,洛伦茨在该书一个新的版本前言中写道:“希望亲爱的读者能够通过我的书,对动物朋友身上的无限美妙略有所知。”

    对于“动物朋友身上的无限美妙”,《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描述,也不乏作者由此生发的感悟与哲思:

    有一次我沿着多瑙河散步时,听到了一只渡鸦响亮的叫声,我也叫了一声回应它。这时,处在高空的大鸟收起翅膀冲了下来,速度快得让人窒息,我感到一股气流向我涌来。突然它张开了翅膀减速,落在我肩膀上时,轻若鸿毛。这一刻我觉得它所做的一切坏事都得到了补偿,我养的这只渡鸦不知撕坏了多少书、多少次捣毁鸭窝。这种奇妙的感觉,并不会因为重复经历而消失,哪怕天天都这样,我仍然感觉这事很神奇。

    我很少嘲笑动物,如果我嘲笑了动物,事后通常会发现,我嘲笑的启示是我自己,是人类,因为那是动物在多少有些无情地、讽刺地扮演我们。……有经验的观察者不会嘲笑动物身上的怪异之处。

    让洛伦茨深感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只跟没有生命的、人造的东西打交道,他们已经忘记该如何理解有生命的生物,如何跟它们相处,从而导致整个人类如此无情地摧残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所以他认为,重新建立人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联系,是一个崇高而重要的任务。

    1973年,因对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之行为模式的研究,而在个体和社会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洛伦茨与卡尔·冯·费舍尔和尼古拉斯·廷伯根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亲密朋友与合作伙伴廷伯根称他为“动物行为学之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