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灾害风险意识与“第一响应”生活化
□ 钱洪伟 黄宇茜

    安全你我他

    灾害风险识别、研判及预警是应急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其中具有较强的灾害风险意识是使应急管理工作保持长效机制,进而形成底线防范思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基层重要一环,在学校开展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工作,对于提升灾害风险意识具有重要实践探索价值。

    学校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落地措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科学防治及精准施策等系列战略方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响应人(The First Responder)概念的提出最早来源于急救医疗行业,主要是针对交通灾害、紧急救援等突发事件设定的志愿服务行为。现在已拓展到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行为,并获得了良好的收效。时至今日,第一响应人被定义为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方案、第一职责”,具有及时响应、科学指挥、专业处置的能力,能够指挥现场民众徒手或利用简单工具开展抢险救灾的人员。

    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工作是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实施措施,较早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新近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等都提出了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针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国外较早开展了社区响应队、第一响应人等工作,结合我国实际,我国相关部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也陆续开展了系列工作,如2010年3月,中德政府联合推广联合国“第一响应人教官培训”。2011年8月,联合国灾害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自2016年起,青岛市政府将“第一响应人”培训列为市办项目。近年来,红十字会“第一响应人”培训在各地市街道和社区相继开展。

    可以看出,“第一响应人”培训的对象均是基层人群,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或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在群众中发挥带头作用;培训内容均是具有一定减灾和防灾技能,同时能够实现合理处置灾害;培训的目的均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灾害的影响程度,保障国民对生活美好的需求。“第一响应人”培训的对象、内容和目的与学校开展的灾难逃生自救等相关应急科普工作的对象、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并且两者之间有相互重叠部分,可以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作为与城市街道、社区等同属基层范畴的学校安全问题,属于社会安全的缩影,适时开展学校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工作非常必要。

    可考虑借鉴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的积累工作,由相关校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托各个学校目前已开展的灾害应急科普教育课程平台,与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进行有机对接,鼓励并支持学校师生在能力所及之内,参加并融入灾害应急科普教育在内的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工作中,一方面学习灾害风险意识、知识及技能,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期应急响应能力;另一方面将自身专业知识与第一响应人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自身业务能力增长。

    [作者钱洪伟系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公共安全与应急科普教育)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黄宇茜系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