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檀岛花事》示范“在地关怀”
□ 科普时报记者 尹传红

    科普时报: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花了数天时间看完《檀岛花事》全书,对夏威夷植物区系有了更好的了解,还专门投书《中国科学报》推介你的书。王院士文章提及,根据他的统计,《檀岛花事》共记述:蕨类植物22科,41种;裸子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离瓣类81科,313种,合瓣类26科,172种,单子叶植物19科,91种;共计151科,621种。看到这些数字我很惊讶,你不是植物学家,你的家乡在东北,而夏威夷属于热带,你如何在一年当中就立即熟悉热带的植物?另外,在你之前,为什么中国植物学家不写这类书,他们不是更有条件吗?

    刘华杰:感谢王先生的统计和支持。我是北方佬,对南方植物确实不熟悉。刚到夏威夷时,我对那里的植物也非常陌生,除了若干全球热带入侵种在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都常见外,本地的特有植物完全不认识。不过,我至少有100多个植物“科”的经验,全球植物种类非常多,但科数并不多,同于一科,类似的特征很多。靠着对中国北方植物的经验,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工具书,我立即就熟悉了当地的植物。

    观察、鉴定夏威夷植物时,我发现中国植物学家基本没有讨论过那里的植物。大量本土种根本没有中文名。理论上,中国人经常到夏威夷,中国科学家应当对那里的植物有比较好的了解、研究,但事实上不是。至于什么原因,我是局外人,不好猜测。不过,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科学家会在乎那里的植物的。毕竟那里有大量特有种,从植物地理和适应辐射的角度,都应当关注。

    科普时报:就我的粗浅了解来看,《檀岛花事》对于许多物种的描述、对植物生态记述以及少量标本采集,包括对檀香属分类史的研究等,都先于中国植物科学家。

    刘华杰: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传统科普书,我坚信,对于将来研究夏威夷植物的中国科学家,本书会有参考意义。但目标读者中,科学家只是一小部分,我在乎的是中国广大普通游客。这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夏威夷群岛的植物及其生态,中国旅客阅读后对夏威夷会有一个立体的理解。

    中国已经是大国,对全球,包括对夏威夏群岛的物种、生态,要有细致的了解。对我遇见的特有植物,根据学名,并考虑到植物的形态、生境,都起了中文名,若干属的名字也是我起的。几年后我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发现其中的展品中已经不自觉地采用了我起的中文属名(如瓜莲属)。

    科普时报:《檀岛花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都相当专业,虽然形式上比较通俗、界面友好。采用日记体是不是也有通俗化的考虑?

    刘华杰:在博物学史中,日记体作品是极为常见的。徐霞客、林奈、奥斯贝克、华莱士、哈钦松、E.威尔逊等都有日记体作品存世。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博物考察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难以简单地归类,不容易按某个专题层层展开。另一方面,日记体有其优点,首先是对作者自己极为有用,准确记录历史便于个人回忆,也便于他人将来查询。日记体不可避免地包含人文故事、主观感受,天然具有亲各性。通过日记体展示科学知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学到许多枯燥的知识。

    科普时报:文史方面的日记已多有出版。人们爱读这类作品,史料价值固然是一个因素,我想,也跟它们能够给读者提供某种当事“情境”或体验有关吧。

    刘华杰:植物分类学通常很枯燥,学生们在大学课堂上不愿意学分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或讲授是“去与境化的”、“非在地的”,一方面调动不起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记忆的难度。知识与故事关联起来,知识就容易被记住。日记体还有一个好处,它虽然松散,却不容易过时。许多知识性科普书是短命的,几年后就不会有人再看它,而日记体植物书却不同,写好了,有长久价值。我希望我的书在半个世纪后还值得翻一翻,在更长的时间之后,它还有史料价值,对于生态学、环境史、地理研究等有参考意义。

    科普时报:让我们回到《檀岛花事》的本初吧。在你看来,夏威夷最具特色的植物是什么?

    刘华杰:最特殊并且种类非常多的是桔梗科半边莲亚科的木本植物,有上百种,差不多都是特有种。这类植物在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草木。博物学家约瑟夫·F·洛克(1884-1962)对此有专门研究,出版过专著。我到夏威夷访学就是冲洛克来的,虽然他早到上世纪60年代就去世了,但他留下了大量夏威夷本土植物研究作品。我到夏威夷一方面研究那段历史,另一方面对照洛克的书、标本,爬高山看植物,《檀岛花事》是个副产品,首先算是个人纪念,但愿对其他人也有用。    (下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