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安徽蚌埠:打造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新高地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洪敬谱

    近期,安徽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七部门及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支持蚌埠大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政策》将推动以蚌埠中国传感谷为核心集聚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加速发展,加快中国传感谷建设,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安徽省科技厅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专班工作组副组长吴锐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组建22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传感器是人工智能硬件设施里的“神经元”,也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性器件。通过它,能让人与物“对话”、物与物“互通”,实现“万物互联”。

    位于蚌埠市的中国传感谷,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与合肥“声谷”和芜湖“视谷”并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

    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上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是安徽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全市智能传感产业有200余家相关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家,覆盖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经济规模总量超百亿元。其中,坐落在蚌埠市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的头部企业。

    此外,蚌埠市还组建了安徽省微机电系统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等22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获批安徽省智能传感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介绍,近年来,蚌埠将智能传感器产业纳入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依托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推动要素集聚,加快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在全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中走在前列。

    推动多要素资源集聚

    谈及中国传感谷,吴锐坦言:“目前仍面临产业规模偏小、优势发挥不充分、融资能力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引育不易的发展问题。”

    为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中国传感谷建设,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七部门及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政策》,旨在整合省市资源,推动项目、企业、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支撑蚌埠立足中国传感谷,打造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新高地。

    《政策》提出,在支持加大投入方面,对入驻传感谷企业,首次投资建设总投资在5000万元及以上且已入固定资产统计库的工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至15%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

    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支持传感谷企业主导制定标准,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每个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奖补100万元、50万元。

    在支持人才引育方面,《政策》提出,对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给予设站单位不少于50万元补贴;对新设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不少于50万元、30万元补贴。

    在支持海外发展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开展境外产品认证、企业管理体系认证等项目,给予相应补贴。

    吴锐说,希望通过《政策》的发布,吸引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安徽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构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智能传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黄晓武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生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和人才,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人才愉悦创新创造,让企业安心舒心发展。”

京ICP备06005116